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894801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一】 黄河似乎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解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

2、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

3、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四周。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大方,悲而不失其壮,虽竭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宽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似乎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绕下,一座地处边塞

4、的孤城巍然矗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宏伟气概,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芜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供应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亲密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原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挖苦之意,其所着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疆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一直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行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确定确有此意。详细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