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891808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 共70分)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与创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2、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

3、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

4、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

5、展和繁荣。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开放包容,引进学习,吸收再创造。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B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其原因是中华文化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B中外文化的交流

6、与融合遍布我国历史各个时期,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C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所以世界各国都认同文化多样性的概念。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下列对原文中整理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事征战、贸易往来、使节互派、民间自发沟通,都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B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C上世纪80年代,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大陆无法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无法兴起声势浩大的“文化热”。D文化交流融化过程中也有文化变异,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嫁接照搬,否则会

7、迷失自我。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任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进口。既葬,庐墓六年。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8、。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端先后在霍十六,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画地以质之父 质问B修明圣学 研究、钻研C年荒劝振 勉励

9、。D端亦高其行谊 行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曹端“至孝”的一组是(3分)(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端读谢应芳辨惑编后,对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了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

10、生。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不仅是他的为政公廉,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4分)译文 既葬,庐墓六年。(2分)译文_ (3)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4分)译文 三、(1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5分)9、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扼要分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

11、选做六小题)(6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 劝学)(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4)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8)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一件小事 我外公每天买一份参考消息。有一天,他膝盖痛,叫我替他去买。我碰到小头,就一起玩他新买的滑板。那个滑板尾部很灵活,让小头像竖起来的眼镜蛇一样,扭扭捏捏地前进。我也是。然后我肚子扭饿了,就回家。

12、我外公一看我忘记买报纸,立刻要用手里的筷子抽我,他目眦尽裂须发怒张:又忘!又忘!你脑子里到底有没有装脑浆! 我仔细看他偷吃什么。这个很重要。外婆不喜欢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所以,在厨房煮了好料,总是贼头贼脑地招我外公和我去吃。外婆一个眼色,我们就魑魅魍魉地溜到厨房。不要有声音,如果你不蹑手蹑脚地吃里爬外,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知道了,就会很不礼貌。这是他的家。我们要特别提防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的两只狗,可是,小宝和小宝婆的鼻子超级灵,是我们人类的四十倍。所以,我们经常被它们捉奸在厨房。狗就大叫起来,有一次为了消除证据,我外公毅然决然地吞下滚烫的燕丸,食管都烫伤了,很多天不能喝热茶。但是,那个不叫小姨夫

13、的人,过来牵狗只是笑笑。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我也看不出他是宰相肚里能飞船,还是傻乎乎的没有感觉。有时候,我悲天悯人起来,就说,给他吃一小碗吧,这是他的家外婆连忙嘘我噤声:他还不是用你小姨的钱!很奇怪,我外婆獐头鼠目时,总是显得义正词严。一阵黑风掠过耳旁,说时迟那时快,我外公的日本筷子暗器一样横扫我的头。你根本看不出这个老态龙钟的人是个孔武有力的暴力王。他原来是小学校长,我一直怀疑他杀人如麻,干掉了很多小孩。但我总是尊老爱幼地看着他,并不发功计较。外公反而怨声载道:一个男孩子!买份参考的小事都托付不了,长大有屁出息!女儿生得好有什么用,找个不成器的女婿,全部赔光!外公总是这样,我一惹了他,我妈妈就会挨骂,我离婚的老爸也会挨骂,我小姨姨会被牵连,最倒霉的是不叫小姨夫的人。我外公最喜欢对他蜚长流短,骂得大珠小珠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每次都拿他总结他自己一生的愤懑。不叫小姨夫的人,也活该挨骂。我外公请他玩回来的时候顺便在报刊亭带一张参考。他、也、忘、记、了!可见,这真的是一件小事。老师批语:一件小事,主题不集中。乱用成语的毛病依然严重。 节选自须一瓜小学生黄博浩文档选11、“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学生,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2、“我”为何称呼那人为“不叫小姨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