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890824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北方学院 食品微生物学讲稿第三章 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命名法则;目前国内外最权威的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用于分离菌株分类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微生物的命名依林奈氏双名法法则进行; 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 ,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当今进行细菌鉴定的最权威的手册;微生物分离菌株的分类鉴定有经典分类鉴定法、数值分类鉴定法、化学分类鉴定法、遗传学分类鉴定法, DNA中GC mol%分析、DNA-DNA杂交、DNA-rRNA杂交、16Sr RNA(16S rDNA)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微生物系统

2、发育地位分析等不同层次的技术方法。微生物菌种的保藏对于研究和发酵生产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保藏方法可依不同条件选择不同方法。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分类是人类认识微生物,进而利用和改造微生物的一种手段,微生物工作者只有在掌握了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纷繁的微生物类群有一清晰的轮廊,了解其亲缘关系与演化关系,为人类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微生物分类学 (microbial taxonomy) 是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 (taxon) 的科学,它的具体任务有三,即分类 (classification) 、命名 (nomenclature)

3、和鉴定 (identification) 。分类指的是根据相似性或亲缘关系,将一个有机体放在一个单元中。命名是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有机体一个科学名称。鉴定则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是否归属于已经命名的分类单元的过程。因此,概括来说,微生物分类学是对各个微生物进行鉴定,按分类学准则排列成分类系统,并对已确定的分类单元进行科学命名的科学。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微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依次为界 (kingdom) 、门( phylum 或 division )、纲 (class) 、目 (order) 、科 (fami1y) 、属 (genus) 、种 (species) 。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具有完

4、全或极多相同特点的有机体构成同种。性质相似、相互有关的各种组成属。相近似的届合并为科。近似的科合并为目。近似的目归纳为纲。综合各纲成为门。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以下以柠檬浮霉状菌为例加以说明。 另外,每个分类单位都有亚级,即在两个主要分类单位之间,可添加“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等次要分类单位。在种以下还可以分为亚种、变种、型、菌株等。 属是科与种之间的分类单元,通常包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关系密切的种。 Goodfellow 和 ODonnell(1993) 提出 DNA 的 G+C mol% 差异 10 12 及 16S rDNA 的序列同源性 95 的种可归为同一属。 种

5、 (species) 关于微生物“种”的概念,各个分类学家的看法不一,例如伯杰氏 (Bergey) 给种的定义是:“凡是与典型培养菌密切相同的其他培养菌统一起来,区分成为细菌的一个种。”因此,它是以某个“标准菌株”为代表的十分类似的菌株的总体。种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种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微生物学中较常见有生物学种( biological species , BS ),进化种 (evolutionary species , ES) 和系统发育种( phylogenetic species , PS )等不同的物种概念。 1986 年斯坦尔 (Stanier) 给种下了定义:“一个种是由一群具有高度

6、表型相似性的个体组成,并与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类群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个定义仍无量化标准。 1987 年,国际细菌分类委员会颁布, DNA 同源性 70 ,而且其 T m 5 的菌群为一个种,并且其表型特征应与这个定义相一致。 1994 年 Embley 和 Stackebrandt 认为当 16S rDNA 的序列同源性 97 时可认为是一个种。 亚种 (subspecies) 在种内,有些菌株如果在遗传特性上关系密切,而且在表型上存在较小的某些差异,一个种可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的分类单位,称为亚种。它们是细菌分类中具有正式分类地位的最低等级。根据 T m 值在 DNA 杂交中的频率分布,有

7、些证据表明,亚种的概念在系统发育上是有效的,而且能与亚种以下的变种概念相区别。后者仅是依据所选择的“实用”属性而决定,并不被 DNA 组成所证明。 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 通常表示能用某些特殊的特征加以区别的菌株类群。例如,在细菌分类中,以生物变型 (biovar) 表示特殊的生化或生理特征,血清变型 (serovar 结构的不同,致病变型 (pathovar) 表示某些寄主的专一致病性,噬菌变型 (phagovar) 表示对噬菌体的特异性反应,形态变型 (morphovar) 表示特殊的形态特征。 菌株或品系 (strain) 这是微生物学中常碰到的一个名词,它主要是指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

8、物。从自然界分离纯化所得到的纯培养的后代,经过鉴定属于某个种,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土壤和其他生活环境,它们总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异。这些单个分离物的纯培养的后代称为菌株。菌株常以数目、字母、人名或地名表示。那些得到分离纯化而未经鉴定的纯培养的后代则称为分离物。 微生物学中还常常用到“群”这个词,这只是为了科研或鉴定工作方便,首先按其形态或结合少量的生理生化、生态学特征,将近似的种和介于种间的菌株归纳为若干个类群。如为了筛选抗生素工作的方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把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归纳为 12 个类群。 微生物分类各级单元所用的后缀如表 3-1 。 表 3 1 微生物分类各

9、级单元拉丁学名后缀 二、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命名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按国际命名法命名,即采用林奈氏 (Linnaeus) 所创立的“双名法”。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属与种而命名,由两个拉丁字或希腊字或者拉丁化了的其他文字组成。属名在前,规定用拉丁字名词表示,字首字母要大写,由微生物的构造、形状,或由著名的科学家名字而来,用以描述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种名在后,用拉丁字形容词表示,字首字母小写,为微生物的色素、形状、来源、病名或著名的科学家姓名等,用以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此外,由于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太多了,大家都在命名,为了更明确,避免误解,故在正式的拉丁名称后面附着命名者的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10、的学名为: 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 属名:葡萄球菌 种名:金黄色 命名人的姓 命名年份 又如: Peptostreptococcus foetidus ( Veillon ) Smith 属名:消化链球菌 种名:恶臭 原命名者 改名者 恶臭消化链球菌是由 Veillon 首先发现和定名的,后 Smith 重新定为现名。由此可以看出,种名后括弧内的姓,是表示这个种首先由 Veillon 定的名,在括弧后再附加改定此菌学名人的姓。如果发表新种,则在学名之后加 n sp( 即 novo species 的缩写,意为新种 ) 。有时只泛指某一属的微生物

11、,而不是指定某一个具体的种,或没有种名,只有属名时,可在属名后加 sp. 或 spp.(species 的缩写, sp. 表示单数, spp. 表示复数 ) ,如 Micrococcus sp. ,表示微球菌属的一个种, Micrococcus spp. 表示微球菌属的一些种。变种的学名,是在种名后加变种名称,并在变种名称之前加 var 如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应写成 Bacillus subtilis var. niger 。 属以上的名称必须是阴性复数形容词,与 prokaryotae 相一致。 三、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 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一套与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完全不

12、同的分类鉴定技术与方法,从基因水平上分析各微生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即系统发育地位。众所周知,原核生物细胞中的 16S rDNA 和真核生物细胞中的 18S rDNA 的碱基序列都是十分保守的,不受微生物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营养物质的丰缺的影响而有所变化,都可以看作为生物进化的时间标尺,记录着生物进化的真实痕迹。因此,分析原核生物细胞中的 16S rDNA 和真核生物细胞中的 18S rDNA 的碱基序列,比较所分析的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种之间 16S rDNA 和 18S rDNA 序列的同源性,可以真实地揭示它们亲缘关系的距离和系统发育地位。在现实研究中,除了选择 16S rDNA 和 18S

13、 rDNA 作序列分析进行系统发育比较外,还可利用间隔序列 (ITS) 、某些发育较为古老而序列又较稳定的特异性酶的基因作序列分析,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如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对于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 )的基因序列分析所获得的系统发育鉴定结果与用其他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具有十分吻合的一致性。随着研究技术和理论的日趋成熟,现在有人提出了分子系统学 (molecular systematics) 这一理论概念。 系统学( systematics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和演化关系的科学。分子系统学是检测、描述并揭示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了群体遗传结构、分类学、系统发

14、育和分子进化等领域。群体遗传结构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是指一个种内总的遗传变异程度及其在群体间的分布模式,是一个种最基础的遗传信息。分类学 (taxonomy) 是研究物种的界定和序级确定。系统发育关系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和分子进化 (molecular evolution) 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在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获得大量的分类单元尤其是种的遗传信息后,来推断和重建微生物类群的演化历史和演化关系,即建立系统发育树,如第一章中图 1-1 表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无根系统发育树。根据分离菌株

15、的 16S rDNA 或 18S rDNA 序列与相关微生物种之间的同源性,将分离获得的菌株放置于系统发育树的确当分支位置,以显示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和与其他种间的亲缘关系。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和古菌的系统发育树分别如图3-1 和3-2 所示。 图 3-1 细菌域的系统发育树(引自 Madigan et al.,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Tenth edition, 2003 ) 图 3-2 古菌域的系统发育树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一、原核微生物伯杰氏分类系统 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很多,目前较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分类系统是美国的伯杰氏细

16、菌学鉴定手册 (Bergey , 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以下简称“手册” ) 。“手册”自 1923 年第一版以采,相继于 1925 , 1930 , 1934 , 1939 , 1948 和 1957 年出版了第二版至第七版,几乎每一版均吸取了许多分类学家的经验,其内容经过不断地扩充和修改。“手册”第七版包括从纲到种、亚种的全面分类大纲和相应的检索表以及各分类单位的描述,将细菌列于植物界原生植物门的第二纲裂殖菌纲。“手册”第七版的分类方法基本上处于经典分类法阶段,即以形态特征为主结合生理生化特性为分类依据。第八版 (1974 年 ) 没有从纲到种的分类系统,而着重于属、种的描述和比较,它也没有分类大纲,而是根据形态、营养型等分成 19 个部分,把细菌、放线菌、粘细菌、螺旋体、枝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 2 000 多种微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