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88843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受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观赏这奇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解释 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

2、“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挡。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赏析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心情却显得特别落寞,应当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

3、同时又在感慨时间的消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肤浅思索,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气氛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经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慨,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唐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详细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

4、,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熟悉。“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行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详细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降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消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

5、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详细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肤浅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观察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肤浅的思考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由于“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

6、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状况。在这清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线。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好像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熟悉。这里隐含了深深的政治愤懑心情,“云妨”比方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理想难于发挥而深感悲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

7、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解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错在一起,作为观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广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覆盖着一层悲凉的

8、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苦痛。在这喧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可以安慰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际同一月,相思两地情,眺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苦痛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肤浅的悲凉之中。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善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肤浅思索。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像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9、。”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心情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安慰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熟悉,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肯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善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肤浅的人生思索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谈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肤浅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