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881568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中考古文复习之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之专题练习一、填空题: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2、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景物)第三段写(小石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

2、(潭上气氛),全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凄清)的特点。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4、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主要运用了(比喻)。5、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的情感。二、名句理

3、解题:1、从文中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是:隔篁竹,伐竹取道。2、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3、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4、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全石以为底。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皆若空游无所依。5、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7、描写溪流

4、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8、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10、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三、问答题:1、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答: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2、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

5、点?答: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4、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答: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

6、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6、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四、发挥题:1、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怡然不动 ,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

7、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答: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

8、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小石潭记之阅读练习(一)甲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 ) (2)乃记之而去( )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为:_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为:_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答:_。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9、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答:_。 (二)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3分) (1)水尤清冽(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1)如鸣珮环,心乐之。译为: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为:_ 3、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_,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的特点。(4分)4、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答:_。(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0、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为:_3、理解填空。(4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石:“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实为写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4、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_。 (四)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伐竹取道 伐:_ 下见小潭 见:_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 以其境过清 清:_2、翻译下列句子。(4分)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译为:_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为:_3、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特点,写出了自己_的感受。(4分)4、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答:_。答案(一):1、(3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