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877926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音乐概论.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曲艺音乐:又叫说唱,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音乐以叙述的功能为主,兼有抒情的功能。按照艺术风格,汉族的曲艺种类分评话,鼓曲,快板,相声;说唱音乐部分根据主奏器乐、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归纳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宋元时期,曲艺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曲艺音乐的特点:1在唱词与曲调方面,说与唱相结合,形成口语化的说唱风格。(以唱中有说 说中有唱、半说半唱、数唱、数板等多种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2在表演形式方面,表演形式分为:单口唱(峡北说书、浙江道情)、对口唱(河南坠子)、帮唱、拆唱(广东粤曲)、群唱、走唱(二人转

2、)。3在唱腔结构方面,分为板式变化体,曲牌连套体、单曲体和主插体四种类型结构。 板式变化体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采用板式变化的手段来组织唱腔结构。它具有对比鲜明而丰富的节奏、板眼速度和腔调的变化,能够表现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变化。曲牌连套体有多种不同的唱腔组成。单曲体的唱段由一个基本曲调无限变化反复构成。主插体是在板式变化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腔调形成。4在调性结构方面,大多数作品为单一调式或同宫系统转调,也有移宫犯调现象。5在伴奏乐器方面数量一般较少,多数为弦乐器与节奏性乐器,而且由演唱者自己掌握。曲艺音乐的类型:1鼓词类,俗称大鼓,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大鼓以演唱者自

3、击鼓极为特点。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四胡。琵琶等。2弹词类,是明清时期流行的说唱形式,原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后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一带。如苏州弹词。伴奏以琵琶,三弦多弹拨乐器为主,有演唱者兼操。其音乐曲调性很强,擅长表现长篇故事,也有抒情的“开篇”小段。3道情类,又叫渔鼓道情,源于唐代。后流布于南方的道情多成为说唱曲种,流布与北方的道情则多发展为戏曲形式。曲种有湖北渔鼓,河南坠子等。伴奏乐器主要是渔鼓和简板。唱腔大多比较简单,吟诵性强。4牌子曲类,是将许多曲牌连缀起来将唱故事的音乐形式。曲种有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某些共同的传统曲目还大都以手鼓为伴奏乐器。流行与北方的曲种多与三弦为主奏乐器,南

4、方的多以琵琶或二胡为主奏乐器。5琴书类,以其伴奏乐器扬琴而得名。曲种有山东琴书等。琴书大多同源,去曲牌的使用都比较接近。伴奏除扬琴,还有筝,三弦,椰胡,堂鼓和怀鼓等。风格较抒情。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颖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艺人们也叫“三归一”。单弦曲子牌:流传在北京的牌子曲类曲种之一。山东琴书:是琴书类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用扬琴伴奏来说书。京韵大鼓:是鼓词类曲种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原称怯大鼓,因用北京方言演唱而得名,也叫京音大鼓。它是清末由河北传入北京,天津的木板大鼓,经胡十,宋五,霍明亮等改革发展而成的,加上了三弦与四胡等乐器伴

5、奏,并采用大量“子弟书”的曲本。(旋律刚劲挺拔,唱腔常使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进,演唱时颤音幅度也较大,行腔中惯用的四度上行跳进使其形成高亢明亮,飘逸潇洒的特征音程。)演出形式:由一人自操鼓板掌握节奏,其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二胡,琵琶等。唱腔结构属板腔体。京韵大鼓较有影响的流派刘派(鼓界大王,创造高腔,挑腔;代表人物是刘宝全,大西厢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的传统曲目)。“刘派”或得“鼓界大王”的美誉。洛派(金嗓歌王,洛玉笙,重整河山待后生丑末寅初)被誉为“金桑歌王”西河大鼓:新兴的艺术流派马派,代表人物,马增芬、马连登父女、马增惠。流行于河北中部。代表曲目偷年糕,玲珑塔。属板腔体结构。苏州弹词:在弹

6、词类曲种中影响较大,明清就有。发源与苏州,以吴方言及与中州韵结合的方法演唱,流行于江浙沪一带。演出形式灵活多样,传统分为单档,双档。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其强调了不同流派唱腔的各自发展。大致分有陈调,俞调和马调三个流派。后产生:弹词开篇,拆唱等短篇形式。陈调:1曲调深沉刚进、节奏平稳 2节奏进行常有反复和小6、7度的下行跳进;3陈调与其他调最大区别就是它的商调色彩;4陈调的过门也多采用相同音型反复使其伴奏与唱腔的结合别具一格;5陈调的演唱风格在吐字和润腔方面都和昆曲与苏滩音乐风格比较相似!林冲踏雪俞调:唱腔结构多用七字句,又多以四三或二五句式出现。1腔幅长大,最常见的情况是唱词分两逗 而唱腔分四逗

7、;2二五结构的长上句3形成了上句特有的长句幅结构4旋律以下行为主,形成缠绵委婉的风格5演唱速度缓慢,且曲调富于歌唱性,很擅长与抒情,有三回九转之说6唱腔多为徵调式。马调:以本嗓演唱,风格朴素无华,因早期唱腔近似吟诵诗文,又称“文章调”。有字多腔少,叙述性强的特点,对弹词的发展影响颇大。唱腔一般为徵调式,旋律多级进下行,篇幅不大。少数民族的曲种选介:蒙古族“好来宝”、藏族“歌萨尔王传”说唱、维吾尔族“达斯坦”、朝鲜“判捎里”、白族“大本曲”、傣族“赞哈”戏曲音乐的作用:戏曲是包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心理性格,烘托舞台气象的重要手段。戏曲音乐是戏曲作为综合

8、性艺术行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唱腔和器乐两大部分。唱腔是戏曲的声乐部分,也是戏曲的主体部分。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合唱、伴唱以及帮腔等。大多数剧种使用独唱和对唱。器乐是戏曲里承担器乐演奏的组织,习惯上被称为“文武场”是“文场”与“武场”的合称。文场一般指笛子、胡琴、琵琶、扬琴等管弦乐部分。武场一般指打击乐部分。明代传奇的盛行,后世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弋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影响最大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想“雅”的方向发展。弋阳腔向“俗”发展,它保持了“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的民间音乐创作传统。清代发展的地方大戏:弦索、梆子、乱弹和皮黄四种声

9、腔。其中“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戏曲音乐的特点:一、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分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曲牌体又称曲牌连缀或曲牌连套体,属于套曲结构,一出戏有若干组套曲构成。在梆子、皮黄出现以前,曲牌连套曾是我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以一对上下句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奏、节拍的对比作用,以不同板式的联结和变化作为音乐结构的基本手段。板腔体基于民进音乐常用的变奏手法,运用速度的转慢或加快、节奏节拍的展宽或缩紧、旋律的加花或减音等方法,衍变派生成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板式。如散板、流水板等。各种板式的变化组合,多是散慢中快散的布局,这种布局符合戏剧矛盾起伏的一般规律。梆子腔是首先使用

10、这种唱腔结构的先驱。二、戏曲表演方式有唱、念、做、打。唱包括演员的独唱和对唱。其讲究气、声、字、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念演员在舞台上的念白。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戏曲对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一般分做“把子功”和“毯子功”。三、戏曲音乐的器乐器乐在整个戏曲音乐中处于辅助地位,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他有三部分组成,即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器乐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演唱伴奏。对器乐伴奏的作用,传统上用“托腔保调”四个字予以概括。托与保,这里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指伴奏是辅助、衬托、演唱而存在的,是为了丰富唱腔的色泽与华彩;一是指伴奏要对演唱起扶保,领带的作用,要在调高、

11、音准、节奏等方面对演唱加以规范。四、基本板式及行当的划分一眼板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基本板式,如豫剧的二八板,河北梆子的二六板。一眼板是戏曲构成唱腔的核心板式,在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基本剧的所有板式都从此板式发展而来。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关于行当的划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四大类:生、旦、净、丑一种是五类:生、旦、净、末、丑。五、剧种与腔声:戏曲戏种是根据起源地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和民族等因素而划分的戏曲种类,如越剧,黄梅戏等。声腔系统:一种声腔系统不止有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明清以来影响广泛的声腔系统有昆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昆腔:原称昆山腔,简称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

12、东南部的昆山一带,其曲调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结合,经当地音乐家的歌唱和推进,至明初时期遂有“昆山腔”之称。流经江苏东南部的昆山一带。经魏良辅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昆山文人梁辰鱼用改革用的昆腔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弋阳腔:采用方言土语,伴奏只用锣鼓而无管弦,一人歌唱,众人帮腔”的特点。后发展中形成高腔,并有川剧高腔。高腔:前身是明代弋阳腔,从劳动号子而来,并有一人歌唱众人帮腔的特点。帮腔是汉族其他传统戏曲声腔所没有的,其源自号子、秧田山歌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主要声腔有川剧,湘剧等。梆子腔: 又名“乱弹”。因陕、甘古为秦地,这里流行的梆子腔就被称为秦腔或西秦腔。

13、是戏曲音乐中最早创用板腔变化结构的声腔。秦腔等又有“苦音”“欢音”的音阶、调式之分。皮黄腔:是以“西皮”和“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戏曲声腔,兴起于安徽、湖北一带,清代中叶流传至我国南北各地。皮黄腔的音乐结构属板腔变化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板式类别。从音乐风格上看,西皮的曲调刚劲有力,音程跳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活跃的特点;二黄流畅平和,节奏比较稳定,有端庄凝重的特点。皮黄腔在主调之外又发展出反调,具有鲜明的调式、调性对比,更加丰富了表现力。秦腔:又名“陕西梆子”,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它是梆子腔系中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花音又叫欢音、硬音,欢音爽朗,有喜剧色彩。苦音悲凉

14、浑厚,多哀怨情调。曲牌体: 又称作曲牌联缀或曲牌联套体,属于套曲结构,一出戏有若干组套曲构成。这种音乐结构方法开始与南北曲,至昆山腔渐趋成熟。在梆子、皮黄出现之前,曲牌联套曾是我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使用时有固定的格式与规律)昆腔代表剧种:昆剧: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贡献,它享有“百戏之祖”、“百戏之乳”的美誉,是第一个堪称“国剧”的全国性剧种。昆剧只采用一种声腔,即单声腔曲种,其唱腔(昆腔)是曲牌体音乐的代表,昆腔有南曲和北曲两种曲牌,北曲以七声音阶为骨干,曲调高亢、雄健挺拔其曲字多腔少,独唱为主;南曲以五声音阶为主曲调轻柔婉转,规整细腻起伏多变,字少腔多,演唱时“以连为主”有独

15、唱、合唱、齐唱。牡丹亭是昆剧的传统曲目,又名“还魂记”代表游园唱腔是杜丽娘游园时唱段,梅兰芳的游园惊梦杨小楼夜奔谈谈对京剧的认识: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剧种之一,约有近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皮黄腔,由不同来源的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合成。西皮腔是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地区。二黄腔形成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大徽戏先后进京,带进了二黄腔。京剧正式形成于1840年以后。其唱腔板式基本完备,语言也已形成自身的特点。谭鑫培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杰出的代表,他博采众长,继承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等而又有所创新,为京剧老生的一代宗师。这时京剧不仅广受群众欢迎,而且得

16、到清王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影响全国。京剧曲调的基本样式有西皮原板和二黄原板。唱腔以皮黄腔为主。二黄腔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沉激愤之情。西皮腔刚劲明快,长于表现灵活、昂扬、欢快之情。除了这些外,京剧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伴奏乐器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笛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小罗等。曲例有红灯记中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剧把板腔体音乐提高到了相当完善和高度系统化的程度,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多种戏剧表现性能的板式。有4个总行当;生、旦、净、丑。高剧代表剧种川剧越剧:形成于浙江绍兴、嵊县一带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优美,表演细腻而闻名于全国。绍兴是古越国所在地,故名。最早的越剧唱腔是在当地的山歌、小调和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剧:是我国北方的一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山东、东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