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阅读鉴赏.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486711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阅读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的阅读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的阅读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歌的阅读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歌的阅读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的阅读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阅读鉴赏.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象(意象意境)声韵节奏诗歌鉴赏诗歌的特性: 意蕴(感情思想) 语言诗歌的阅读鉴赏:1、理解语言字词的含义字词运用之妙理解内容和写法2、内容(感情、思想):知人论世;题目;注释;点睛之笔;形象;背景知识(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类型)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3、写法:如何突出中心(铺垫,衬托,起承转合;对比,反复,夸张,反问,设问);如何处理情景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交融;2、选取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如何含蓄深沉(象征;比喻,拟人,拟物,借代)4、风格:语言 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思想感情写法语言的“三位一体”雄浑旷远 豪放劲健 冲淡疏野 纤浓绮丽 自然清新清奇空灵 典雅古

2、朴 悲慨感伤 超逸朦胧一、考点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一是修辞。从消极修辞角度说,有炼字、炼句;从积极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双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反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二是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下面还可以分类。如描写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人物描写又可以分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从描写角度分类,可以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间接

3、抒情;间接抒情又可以分为通过描写(景物人物)、叙事、状物、议论来抒发感情。三是章法结构:1、起、承、转、合。(开头破题,展开或者承接或者转折,结尾。)2、过渡、伏笔、照应。顺序;线索; 3、并列、递进、对比式结构;四是艺术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对比、象征、虚实相生(情景;正侧;)、想象、夸张、变形、用典;赋、比、兴等。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看,有借描写景物来抒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二、鉴赏示例例1(诗见贾生):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这首诗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如对照(问与不问的对照)、细节描写等,而从全诗来看,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欲扬先抑。诗歌开头写孝文帝“求贤”的地点和行为,

4、贾生“无伦”的才干,谈话的时间“夜半”和孝文帝虚心垂询时“前席”的神态;像是在极力地表现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而最后却点明了垂询的内容,原来不是在问治国安邦之策,而是在问鬼神、怎样长生不老等荒诞不经的事情。作者运用这个手法是为了讽刺孝文帝的(对象),是为了讽刺他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荒诞的(情理)。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陡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厉咽,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妙处)。因此,可以说,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妙处)。例2(诗见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简评这首诗所用的对比手

5、法的艺术效果。因高考不考名词术语,所以考表达作用就成了考试的重点。对于此题来说,应先找到对比之处及作者的表达对象,根据这个表达对象分析这处对比所表现的情理;然后设想不这样对比,对表现情理来讲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从抒情或说理的角度看,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区别),最后组织答案。本诗进行对比的地方有两处: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然而他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出入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此处对比的表达对象及表现的情理。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困难: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了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倘若不用对比,如改为“洛阳访朋友,

6、江岭作流人”,就不能表现出当时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不能反映出作者心中强烈的不平。袁拾遗被流放之江岭梅花开放很早(“梅花早”),那种风景应当是非常美的,而作者却这样进行了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这种认识其实很好理解,“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月是故乡明”。他乡虽好,热土难离。作者此处的表达对象应是自己的朋友,表现的是对朋友的挂念。如不对比,改为“闻说梅花早,也如北地春”,表现出的则是对朋友的劝慰,反映不出感情的深挚;再从结构上来讲,这样写显得文势较平,没有波澜。综合以上的分析,注意到对象、情理、妙处三个思考的角度,答案可以这样表述: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出

7、当时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强烈地反映出作者心中的不平,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挂念之情的深挚。三、方法指津一、了解古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以下为修辞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

8、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

9、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比拟与比喻不同:(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

11、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辛笛风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

12、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而后一句的新与旧则显露出同一对象本身的反差,恰当地形容了被迫当壮丁的士兵命运何其悲惨。对比用于词语句子是修辞手法,用于全篇是表现手法。对偶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仪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

13、律诗中的第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

14、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以下是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比,就是把一物比作

15、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如199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借景(物)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