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866224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山东省临沂市教研室陈中杰长期以来,作文始终困扰着农村的学生和教师,老师挖空心思地教,学生硬着头皮“挤”,结果许多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但语言干巴,而且内容贫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尤其缺少对观实生活的反映,作文题材虚假、单一。究其原因,除了农村学生阅读面窄,信息量小,语言积累相对不足,语言运用能力偏低外,农村作文教学的城市化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一是教材内容的城市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越编越美,但从课文到习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甚至词句训练,更多反映的还是城市生活。二是众多的儿童读物多以城市生活为背景。以近年来颇受儿童欢迎的童话、小

2、说为例,主人公几乎均出生在城市,他们各种有趣经历很少不是城市生活的反映。各类学生作文选、报刊发表的优秀学生作品,也是以反映城市生活居多,这些读物无疑对学生作文的题材取向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三是作文教学方式封闭,学生闭门造车,很难将作文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教师为学生提供“引路”的范文,立意高,选材新,并且多出自城市学生之手,反映的是城市学生的生活与感受。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学生往往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作文必须写有意义的、新奇的、有“时代感”的事,而这些内容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很少的。于是他们试图模仿、编造作文,虚构情节或套用别人现成的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必然虚假、矫情,学生感受不到作文的快乐,甚

3、至惧怕作文。同时,这种作文方式对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发挥农村学校独特的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农村作文教学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作文不竭的源泉,进而感受作文的乐趣,更加热爱农村、热爱生活。一、从农村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生活化理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应是学生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反映,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1观察自然山水之美。农村虽没有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有碧空沃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春之绿、冬之雪、夏

4、之花、秋之果,可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这些自然之美,表达不出这些自然之韵呢,关键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细腻的心灵。除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观察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师要重视对观察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2了解丰富的人文风情。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悠久的文化、独特的地域风土培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了解、感受当地农村人文风情,不仅

5、有助于学生积累这方面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一是感受乡情。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亲缘关系的影响,农村人憨厚、纯朴、真诚,相比较城市,农村人更注重相互交往和互助,小到看孩子、调解纠纷、帮抢农活,大到修桥补路、合作办厂、集资办学,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这些素材,鼓励他们将这些素材引入习作中。这样的题材出自学生身边,他们有真实的感受,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二是了解乡俗。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要的场合表现尤为突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农家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风俗大多反映美

6、好的愿望和理想。教师可以利用节庆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有一位同学写的上坟,就反映了当地清明节祭祀祖先的风俗,文中叙述了作者跟随爸爸上坟时,乘爸爸到别的坟头烧纸之机,偷吃了几个作为祭品的饺子,结果被爸爸发现了:爸爸看了一眼碗:“饺子怎么少了?”我说:“让祖宗吃了。”爸爸笑着戳了一下我的额头:“让小鬼吃了吧!”语言风趣幽默,也反映了两代人对这些传统习俗的态度。三是体察乡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等都在发生着变化,通过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了解和感受这些变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习作开拓广阔

7、的空间。如临沂境内的沂河,曾经是一条河水清澈、水量丰沛的河流,沿途自然风光优美,近二十年来河水逐渐变得污浊,水量锐减,沂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最近两年,政府加大了对沂河综合治理开发的力度,沂河正在成为美丽的观光河。一些学校指导学生围绕沂河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从中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应用中提高了写作能力。3体验农村生活甘苦。农村的孩子多数能在耳濡目染中,真实地感受农村生活,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加,许多农村孩子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能深切地体验农村生活中的乐和苦,这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和家长交流

8、,主动承担家务。也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独特优势,有组织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助老、助残活动,在活动中增加体验,积累生活经验。4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学生的乡村生活较之城市的孩子,多了几分自由,多了几分快乐,天地更加广阔,生活更是惬意。农村学生春天到野外放风筝、摘野花,夏天到小河里捉小鱼、摸螃蟹,秋天到野外逮蚂蚱、摘野果,冬天还可以跟着叔叔、伯伯到野地里逮野兔,真是乐趣无穷。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让学生从这些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从农村生活中学习生动的语言农村生活是丰富多

9、彩的,农民的语言也是生动形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搜集农村的生动语言。1农村谚语。农村谚语是农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时,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事谚语;“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这是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判断天气的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玉米锄得嫩,顶上一道粪”“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等等

10、,都非常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2春联。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春节来临,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新的一年生活更加甜美、富足。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国家大政方针、传统文化、现代时尚、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并且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春联的搜集和积累是提高语文欣赏能力、积累语言的好渠道。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如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生产捷报顿开千秋

11、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还有一些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翩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等等。鼓励学生编春联、写春联,在实践中加深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惯用语。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如“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台柱子”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敲边鼓”是指从

12、旁帮腔或助势。“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放冷箭”“顺竿爬”“打头阵”“唱主角”等等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生动形象。4专用术语。各类农事活动,都有其专用术语,教师引导学生经常参加劳动,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语言。如种瓜要“浸种”“压秧”,种烟要“打杈”“掐尖”,果农要“疏枝”“疏果”,等等。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文章,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积累了语言,又扩大了题材的范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淌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老的话道出了作文的真谛。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充分利用农村生活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