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863002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歌德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歌德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歌德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歌德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歌德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歌德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歌德研究综述.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资料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 学号:1102405024 姓名:李华峰歌德研究综述一、 作家生平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作品有剧本

2、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二、 创作情况 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民间文学。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

3、者。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他出生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他虽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幻想纯洁的爱情。他有能力有才华,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严

4、酷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半步。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压抑和侮辱。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深深体验到自己的软弱无力,维特看不到希望,爱情无望,事业上又走投无路,感觉不到任何的人生价值,最后选择的自杀。他的自杀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青年歌德对改变当时德国的一种绝望心情。揭露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明正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维特的思想和命运,曾引起了当时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的共鸣,出现了“维特热”。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也别具一格。它以维特与友人及绿蒂的通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段的方式连缀而成。作品还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与景,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17751794年

5、是歌德的第二个创作时期,当时,他脱离了狂飙运动。1775年秋,歌德来到魏玛公园,不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为官生涯,史称“魏玛十年”。此时他所创作的一些为数不多但十分精美的诗篇,像猎人的晚歌、流浪的夜歌、水上精灵之歌等,“自然”不再是纯粹的人的心情的反映,“已经形成了依据自己的权利而存在的某种东西”。这样,在他从政后期所写的作品中,已大大缩减了早期诗作的激情,流露出宁静、安详、克制的韵味。1786年9月,他再也忍受不了令人窒息的环境,改名换姓逃离魏玛,前往心仪已久的意大利。意大利浓郁的古典文化与他正在形成的新的文艺理想极为合拍。在这里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接受了美术史学家温克尔曼的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

6、现了淳朴、静穆、和谐之美,是真正的艺术理想,陆陆续续完成了早在魏玛从政时期已着手写作的一些作品,还写成了一些新作。“古典”时期的歌德完成了10多年前已有初稿的历史剧艾格蒙特(17751787),创作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17751789)等作品,在这些古代题材的作品中,作者放弃了以往“狂飙突进”式的激情,转而表现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富于理性的美学观的体现。1789年法国大革命震撼了世界。这一年他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作品进一步表现了他的通过自我克制和与现实妥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在此期间,歌德还用诗体写成了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却不承认质的突变。17

7、94年,歌德在耶拿结实了席勒,两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从此开始了相互合作的10年,开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1979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同时,两人还竞相写歌谣,1979年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歌谣年。歌德在这10年间,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上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979)以及浮士德第一部(1806)等作品都是歌德在此期间完成的的重要作品。19世纪以后欧洲乃至全世界各个领域的变化都能引起他的强烈兴趣,开始了第四阶段的创作。在这个时期歌德的艺术视野突破了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关注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

8、变化,并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的思想。晚年的歌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的眼光,使其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和对世界的追求更加深入,创作向哲理化的深度开掘。这期间,歌德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1814)、意大利游记(18161867)、诗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827)、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1832)。在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哲理性,展示了作家对人生、历史、时代诸多关系和真谛的辩证思索。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体裁特色,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三、 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梦想

9、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从1733年开始创作,历经60年到大概1792年其逝世不久全部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各分5场。而第二部分又分成5幕,一共12110行。浮士德的原始材料是流传已久的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传教士。但他向往世俗生活,甘愿以死后让魔鬼占有其灵魂为代价,换取省钱利用魔鬼做人生享受。自从歌德将其改编后,后人已经自知其力,再也无法将其超越。该作品是歌德所立的一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碑,可将其括为是一部“哲学的心灵剧”。全剧的情节结构为:一幕序曲,两场赌赛,一生追求,五场悲剧。从上帝与魔鬼的赌赛到浮士德从知识悲剧开始,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事业悲

10、剧,最后又回到开始。其内在的线索为:人性、人生(理想的生活状态,完美人格、知识人生的追求的思考)。同时,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

11、,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

12、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终结了“善”与“恶”的“至境”。浮士德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在不出卖灵魂的前提下又能得到幸福。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难题困扰在人们心头,因此,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该书也是一本拯救灵魂的巨作。当浮士德的眼睛瞎了以后,他内心得到了满足,更是提醒人们向内心深处去看,危险的是外部的世界的一切都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浮士德全书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

13、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该书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表达出来的新世界、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四、 研读心得读了歌德作品,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从不同的侧面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歌德,真的歌德形象也许有,那就是歌德本人,别人很难形得清楚,正如爱克曼所说:“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个多棱形的金刚石,每转一个方向就现出一种不同的色彩。歌德在不同的情境对不同的人所显现的形象是不同的。”品歌德的诗,再想想他的人生经历,再

14、累积他的文学作品,唉,心里称他是“啊!我心中的歌德王子!”一会又觉得不对,又应该是“啊!我心中的歌德才子!”可是再读读似乎还不太准确,于是又觉得他更像是“啊,歌德疯子!”这个人太过立体,也太过多维了,没法形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歌德形象。 歌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世界文坛上绝对可以与莎士比亚、但丁相提并论,没有歌德,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都将暗然失色。 他首先是个诗人,也是文艺理论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也是个业余科学家,也是个思想家,也曾试图做过画家,他的书信,诗集,剧本,小学都被世人广泛传颂。 他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敬而有佳,赞不绝口,他对爱情的火热与追求,赞叹之余又觉得远之较好,不能讲他用情泛

15、滥,但他却处处留情,爱上一个便是死去活来,走进一段感情,走出一段感情,他都能火热燃烧,然后全身而退,不能说他多情,也不能说他无情,因为每一次他都真心的付出了爱,每一次离开他也是满心的伤痕,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他,一个作家,他的感情,他的思想的确是异于常人的,这也为他的小说,戏剧、请歌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灵感。他偶尔喜于公众人物,偶尔又玩逃离,这就是文人,文人自古多怪癖。他的墓志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歌德自己的一生:少年时孤僻而倔强,青年时狂妄而固执,壮年时敢作又敢为,老年轻率而怪癖! 要这样,你的碑上便可刻着:一个真正的人在此安息! 研读歌德的作品,心头涌起的是无限的伤感,突然觉得人生怎么那么凄凉呢?无论你曾经是多么的辉煌,最终都得含泪谢幕!人生,这就是人生,少年时代的无知,成年之后的挥霍光阴,再到中年的功成名就,以至步入晚年开始争分夺妙,与时间赛跑。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修改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