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844133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失调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认知失调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认知失调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认知失调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认知失调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知失调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失调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 )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 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 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 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 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 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 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以戒烟 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 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 想真正戒掉)。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 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改变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 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

3、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 抽烟)。编辑本段基本内容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 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的 表象或再现,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随着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 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 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所谓两 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是指这两个因素之间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 矛盾。认

4、知失调理论研究当人具有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时的心理体验的特 点,以及在这种体验作用下的心理活动变化。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 认知因素会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紧张,并产生不愉快体验,他将其定义为失 调感。例如,一个平日吸很多烟的人,读了论证吸烟可能导致患肺癌的文 章后,心理体验是不愉快的。因为“我平日吸许多烟”与“研究证明吸烟 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失调感的程度依赖于两个因 素:一是两个认知因素矛盾的程度;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两个认知因素的 重要性。给人带来不愉快心理体验的失调感可成为动机作用于人,使人努 力减弱或消除它。采用的方法有4种:改变认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与 另一个相协调;

5、采取新的行动获得协调;收集新的认知因素重新调整 原来的认知系统;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费斯廷格提出 ,人在减弱或消 除失调感的过程中,一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缺乏明确的意识。编辑本段相关的研究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不充分合理化实验让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 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 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 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 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 变得

6、喜欢这个工作了。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 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 话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 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 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 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可是 对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 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第2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个对

7、自己内部态度 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 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 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 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 态度改变。决断后效应人对几个各有利弊的事物做出唯一的选择是个决断过程。如果在决断 之前,每个事物的价值在决策者心目中大致相近,则难于决断其优劣;但 在作出选择之后,决策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评价就发生了改变。人对被他 选中的事物更加偏爱,对未选中的事物易于采取贬低的态度。认知失调理 论认为,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内部解除失调感的

8、过程。人作出选择意味着 他放弃了未被选择事物的利处,接受了被选择事物的弊处,对这一结果的认 知与他自己对自身的评价(“我是个理智而能干的人”)之间所产生的矛 盾造成人的失调感。为了消除它,他可以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选择,但在 很多情况下,所作选择是难于改变的,于是,便采取重新评价各种事物的 方式,收集新的信息缓解由于决策造成的失调感。这时,他更多地意识到 被选事物的优点和被拒绝事物的缺点,致使对两种事物的评价在态度上就 有了明显的区别。以削弱失调感增强信念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另一情形是,人为了某个目标作出种种努力,但 后来发现结果与原来所期待的相差甚远。当面对与期待不一致的结果时, 有的人不能正确

9、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却坚持原来的看法。费斯廷格 和他的同事做过一次现场调查研究:偶然的机会,他读了报上一篇报道, 说某个地区的宗教团体向人们宣布了上帝的意思,在一个特殊日子,人类 生存的这个世界将被一场洪水彻底摧毁。费斯廷格随后来到这个地区,观 察当地的人们为迎接这个特殊日子所做的种种准备活动。当这个日子到来 时,世界并没有毁灭。随后他发现人们不但没有改变原来对上帝的信仰, 反而更加虔诚地敬仰、崇拜他,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之所以没有被毁灭是因 为他们积极的努力和热情的迎接死亡的态度感动了上帝,使之改变了原来 的计划。人对某种目标怀着坚定的信念,并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终 发现那个目标根本没有

10、实现,这会引起很强的失调感。消除这种由于徒劳 的努力引起的失调感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已经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 即使改变原来的信念,也无法消除失调感:“我曾为某种信念投入了巨大 的劳动”与“事实证明这种信念是不真实的”。这时,人只好寻求其他方 式,可作的选择是对已有的事实作少许让步。比如说找些看上去还说得过 去的理由为已存在的开脱,或是简单地承认在这次活动中有些小的失误,但总的信念系统是正确的。在对事实作出小的让步的基础上,以更加坚定 的方式信奉原来的信念,并更加努力地宣传它和维护它,以此缓解人内心 中怀有的失调感。费斯廷格指出,以削弱失调感的方式增强人的信念这种 现象可以在历史上的许多群众运

11、动中发现。编辑本段引起的争论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其中有两种反对的观点较有 影响:一是以M.J.罗森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强化观点;二是以 D.J.比姆为首 的自我知觉观点。争论主要围绕着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展开的。持强化观点 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的。人喜爱一事 物是因为该事物给他带来较多的酬赏。人对没有酬赏的事物自然不喜欢。 这当中不存在失调感及其影响。他们批评原来的实验在方法上有问题,并且从强化原则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实验,获取有利强化原则的证据。自我知 觉论的观点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所 获得的结果,但不赞成用认知失调观点所

12、作的解释。比姆指出,人评价自 己对某事物的态度与他评价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作为 观察者,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 他对别人说绕线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钱,这时他会从观察者的角度评 价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既然在很少好处的条件下说了此话,则自己对绕线 的态度是喜爱的。反之,若是在较多好处的条件下说绕线有趣,则是自己 并不喜欢绕线,只是为得到好处。这种解释也否定了失调理论。反对意见和相应的实验证据引起了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对失 调理论本身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支持失调理论的实验证 据,并且从理论上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适用的领域和场合。由争

13、论引起的 各种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 发展和改善。反复的争论和探索终于使心理学家认识到,人的社会心理活 动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每一种理论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探索,它们作为人 的问题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谬误之处。在此处适用的观点在 彼处不一定适用,但它们相互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们对人的问题的 理解依赖于当时现象的特点和存在的条件。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人对自身活 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 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心理学科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 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但认知失

14、调理 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 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失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 这一看法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也有指导意义。认知失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于认 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 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 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 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在学科中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 律性,而且应包含良好的证明手段,认知失调理论在后一点上是薄弱的。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 起重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 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感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人的自我形象的 损害;二是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着何种特有的 生理唤醒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