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83866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同仁大厦交通影响分析研究一、概述1.1 研究背景南京国际同仁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对玄武区中山路与珠江路交叉口东北角地块进行开发,工程总用地面积1.04公顷,规划开发总建筑面积达12.1万平方米的综合楼。大规模的综合性建筑的建成使用将产生较大的人、车交通流和停车需求,并将对鼓楼-新街口中心地区的交通运行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对该基地产生的交通量及其对周边地区道路交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建议,分析与评估的成果将作为规划报建审批的依据之一。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原则、范围目的:根据基地开发计划分析研究区域交通需求增长及所受影响;提出对用地开发的反馈

2、建议;保证基地周边地区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基地功能发挥,保持基地的动力与活力,同时使基地的建成使用对周边道路交通系统产生的影响减至最小。内容:运用交通工程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基地及周边地区交通现状与问题;分析基地的建设开发水平与目标年交通发生吸引需求;分析研究区域道路网受基地开发的交通影响程度、承受能力及改善措施;反馈并合理化调整基地开发方案;确定基地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数量以及基地内部通联道路设置要求;主要结论与建议等。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土地利用与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动、静态交通平衡的原则,系统、综合分析交通特征,在减少对周围地区交通影响

3、的前提下,提出基地的最佳交通组织方案与设施改善措施,营造基地内外部相协调的、良好的交通环境。范围:综合考虑其建设规模可能产生的各种交通影响程度,研究对西至中山路,东至丹凤街、洪武北路,南至珠江路,北至吉兆营的地域进行道路网络交通分析和原则性交通组织规划;并重点对基地四至边界围合的核心区域进行详细的交通组织研究。年限:片区土地利用开发全面建成使用,目标年为2008年。二、基地及其周边地区开发概况2.1 基地开发概况由南京国际同仁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同仁大厦项目(以下简称基地)位于玄武区中山路与珠江路交叉口东北角。基地西侧中山路是南京城市重要的南北中轴线,也是贯穿中心区的交通主干道;基地南侧珠江

4、路是全国闻名的电子一条街,以经营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及IT产业为主。处于鼓楼-新街口商业中心地带与电子一条街交汇点的同仁大厦同时也与地铁珠江路站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除地铁分亭等设置于基地建筑内部外,地铁车站的出入口也基地首层及地下层融为一体。基地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南京同仁国际大厦项目于1992年12月25日正式立项,由同仁公司建设,于1993年8月完成拆迁,同年完成设计方案并依照施工图完成240根主楼钻孔灌注桩合407根裙房静压桩,1995年完成同仁大厦北裙楼12436平方米工程。根据2003年5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宁府办字(2003)0936号关于开工续建南京国际同仁大厦的请示的批示:“尽快

5、续建国际同仁大厦,消除中心烂尾楼”的精神,基地设计方案基于以下原则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设计:1、保留原有路网格局;2、保留原有的外部轮廓线;3、保留原有的建筑布局;4、尽可能利用原有裙房及主楼的桩基;5、保留原有建筑的功能;6、保留原有建筑办公及商住的出入口位置;7、保留已建成的6层附属北楼的设备用房及地下自行车库。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基地设计方案主要调整了以下内容:1、主楼由68层降低为48层;2、主楼标准层面积减少;3、未完成的地下室由原地下二层加至地下三层,增加停车位数;4、明确地铁接口;5、根据地铁通风的实际情况,将原裙楼西南角做较大退让。调整后的基地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如表1。表1 基地

6、规划开发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10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130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99636平方米 商业建筑面积 35765平方米 办公建筑面积 22725平方米 商住建筑面积 3638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1672平方米容积率9.58建筑密度51%机动车位364个 机械车位233个自然车位131个非机动车停车面积约1230平方米基地所处区位如图1,项目的总平面规划图如图2。2.2 基地周边地区开发概况基地周边高层林立:东临交通大厦,南面与中山大厦隔路相望,北侧临近正在建设的地铁控制中心综合楼,另有多个地块规划与基地同步开发建设。 中山大厦:位于珠江路南侧,基地南侧,建筑面积约为20

7、000 m2,其主出入口设置在珠江路上。 交通大厦:位于珠江路北侧,基地东侧,楼高25层,建筑面积约为30000 m2,其出入口设置在同仁西街上。 广州路一号综合楼:用地面积约为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6万平方米,地面以上14层,地下两层,正在建设。 干河沿B片综合楼:位于基地西南,广州路南侧,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正在建设。 南京市地铁指挥中心:位于基地北侧,总建筑面积40220平方米,高105米,其车辆出入口设置在吉兆营路上,正在建设。另外,基地附近还有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7层办公楼,基地东侧)、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机关单位、吉兆花园等住宅区,另有丹凤街地块和小粉桥地块规划待

8、开发。基地位于鼓楼-新街口商业轴线中心,南侧珠江路作为中国知名地电子产业基地,机动车、非机动车流量和客流量均较大,在中山路交叉口敏感地带交通流更为复杂。随着这一地区商业设施开发建设的不断完善,该区域的发展交通量将不断增加;从上述项目与本项目建设的体量来看,未来基地及其周边又将新增不少的吸发交通,因此,处理好同仁大厦开发对基地周边地区整体交通产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研究区域交通状况分析3.1 现状交通分析1、道路交通状况主要道路:中山路:主干道,现状宽40米,机动车双向6车道,交叉口进口道渠化4车道,机非分隔,三块板。路上公交有1W、16W、25W、28W、33W、34W、35

9、W、38W、801W、816W等,基地附近吉兆营路及中山大厦南侧设有公交车站。珠江路:次干道,现状宽33米,是南京市重要的电子一条街,机动车双向4车道,交叉口进口道渠化3-4车道,机非分隔,一块板。路上公交有6W、48W、65W、91W、149W、806W等,基地附近同仁西街南侧设有公交车站。广州路:次干道,现状宽33米,双向4车道,机非分隔,三块板。路上公交有6W、48W、65W、91W等。丹凤街:次干道,现状宽24米,双向4车道,一块板。路上公交有26W、30W、47W、48W等,在同仁街北侧设有公交车站。干河沿前街:支路,现状宽5-6米,机非混行,一块板。另外,基地周边还有同仁街、同仁西

10、街、吉兆营、小粉桥等多条支路,现状宽5-8米,机非混行,一块板。其中基地东侧同仁街(东西向)、同仁西街(南北向)均设置路内停车场。基地西侧中山路及珠江路口现状正在进行地铁珠江路车站施工,施工围档占用中山路及珠江路口部分路幅,对道路人行道、自行车道断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机动车流交通基本得到保障。从路网上看,基地周边干道网络相对健全,但支路网络窄小、断头,可改造条件较差,对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产生一定制约,基地地处敏感节点附近,其出入交通的组织设计对道路正常交通运行影响很大,因此,结合周边地区共同进行交通分析与设计非常必要。2、现状交通组织情况图3.1.1 现状中山路珠江路交叉口车道设置及交通量图示

11、现状珠江路-中山路交叉口南、北进口设置进口四车道,东、西进口设置进口三车道;交叉口多相位信号控制,配时为珠江路东西向直行绿灯40秒(禁止左转),黄灯2秒;中山路南北向直行绿灯55秒,左转绿灯15秒,黄灯2秒,信号周期116秒。现状珠江路-丹凤街交叉口东、南、北进口设置进口三车道,西进口设置进口四车道;交叉口多相位信号控制,配时为珠江路东西向直行绿灯45秒、左转绿灯15秒,黄灯3秒;丹凤街南北向直行绿灯27秒,左转绿灯17秒,黄灯3秒,信号周期116秒。图3.1.2 现状丹凤街珠江路交叉口车道设置及交通量图示3、现状交通情况基地周边道路路段高峰小时车辆双向交通流流量分布以及前方交叉口处饱和度、服

12、务水平现状分析详见表2、表3,道路交通特征如图3.1.2、3.1.2。表2 研究区域内路段高峰小时交通流构成(换算标准车,单位:%)道路名称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货车摩托其它中山路24.0334.2035.421.121.733.50珠江路/广州路15.8130.7045.540.922.914.12丹凤街15.5336.5031.1813.373.100.32表3 研究区域内路段、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服务状况道路名称机动车流量(pcu/h)自行车流量(pcu/h)前方交叉口饱和度前方交叉口服务水平中山路316227220.95E珠江路221312480.92E广州路242413830.93E丹凤街

13、191420380.88D另外,现状基地周边支路均较窄,交通量也较小,同仁街高峰小时双向交通量约180-240辆/小时,同仁西街高峰小时双向交通量约250-300辆/小时,受地铁站施工影响,吉兆营部分封闭,交通量很少。基地附近主要干道禁止机动车停放;主要干道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流量较大,饱和度也较高,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基地周边支路停车问题较为突出:基地东侧同仁街(东西向)、同仁西街(南北向)均设置路内停车场,白天大量机动车长时间占路停放(停车数量分别高达22辆/100米、16辆/75米),道路两侧占路停车已严重干扰正常的道路动态交通。4、交通评价基地周边路网干道机动车交通流量较大,整体服务水平较

14、低,而且基地周边支路网不发达,支路不畅,且基地紧靠交叉口,交通组织有一定困难,从网络整体车流特征看,任何一起发生在路段上或者交叉口的交通意外都会引起交通路网的局部拥堵甚至整体瘫痪。可见基地附近两处主要路口意义重大。基地周边既有用地开发表现出明显的老城建筑特征,出入口设置与交通组织混乱、缺乏停车位等矛盾突出,由于干道禁止车辆随意停放,一些支路与内部通道被动成为停车场地,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另外,基地周边同时有多处用地基本处于开发与待开发状态,因此,尽管道路网的拓宽改造会提高一定的交通通行能力,但随着车流量和客流量的继续增长,该地区未来的交通问题不容忽视(包括严重的停车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综合的交

15、通影响分析。3.2 规划交通网络情况中山路:主干道,规划宽40-47米;珠江路:次干道,规划宽33-36米;丹凤街:次干道,规划宽30米;广州路:次干道,规划宽33-35米;吉兆营:交通性支路,规划宽16米;同仁街:支路,规划宽12米;同仁西街:支路,规划宽12米;地铁一号线:沿中山南路-中山路-中央路南北轴线走向,联系主城南北中心轴线周边广泛地区以及河西新城区中心、奥体中心,地铁特有运量大、运距长、速度快等优点,适合主通道的城市客流交通需求。地铁一号线珠江路站的出入口紧靠基地的西侧,并与基地首层及地下层相连接。基地影响区域范围内干道网现状已基本形成,但部分支路尚未完全贯通且需要进一步拓宽改造。四、交通预测及交通影响评估4.1 基地发生、吸引交通量根据基地的区位、规模、性质以及近期完成的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和吸引源交通调查统计数据,并参照国内外其他城市建筑设施发生、吸引交通量特征数据,综合分析计算并确定项目建设后的人流、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