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836994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二二二年二月目 录前 言1一、“十三五”工业发展成效2二、存在的主要问题4三、“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5四、“十四五”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8(一)总体思路8(二)发展战略8(三)发展目标9五、发展重点11(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11(二)实施企业成长工程18(三)推动工业自主创新19六、保障措施19吉安市青原区“十四五”规划工业重点项目表23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原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十四五”期间,青原立足于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领域,依托重大企业、重大项目强链、固链、补链,深化“一区四园”改革,主动争取资源“借船出海”,着力打造工业振兴主力板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制定青原区“十四五”工业发展升级规划,实现“十四五”工业发展宏伟目标,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三五”工业发展成效“十三五”以来,青原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坚持“工业强区”,以提质扩量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实现了总体平稳、质效提升、后劲增强的发展态

3、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力配合“一区四园”改革,推进园区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河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由316.77公顷扩大至603.01公顷,富滩工业园新征用地3200亩;高精科技、北新建材等78个项目竣工投产;五年累计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3家,较“十二五”期间增加13家,截止2020年底规模工业企业突破100家,达105家,较2015年增加44家。2020年,全区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3.5亿元,年均增长7.7%;全区工业增加值5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年均增长7.5%。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十三五”期间

4、,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我区逐渐改变了有色金属产业“一枝独大”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3”主导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1+3”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20年,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企业6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4亿元,其中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规模工业企业2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亿元。2017年,思瑞再生铜、鑫旺环保科技2家企业退出有色金属产能35万吨。工业上交税收成倍增长。2020年,全区地方规模工业企业上交税收1.59亿元,由2015年的0.59亿元

5、增加到2020的1.59亿元,较2015年增长169.84%,是2015年的2.7倍,全区地方工业企业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7家,“十三五”期间单个工业企业上交税收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发展后劲注入新鲜血液。工业企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新增企业的数量增加,为我区工业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近几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工业企业培育、发展工作,不断推出扶持企业发展新政策,加大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了吉安市集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新建的电声产业园和江西永钢热镀锌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新建的年产20万吨热镀锌生产项目等2个5020项目落户青原并已开工建设; 高精科技、北新建材、润田

6、矿泉水、戈弗雷、芯乐光、声之源电子、凯尔迪科技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先后竣工投产,成为青原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全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有在建的华冠万尊、中塑新材料、创利科技二期和即将动工建设的北新建材二期、高精科技二期等一批超亿元项目建成竣工投产后,将为青原工业发展增添新的后劲。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三五”期间在青原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工业总量不大、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少。2020年,青原规模工业总量占全市比重较小,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73.5亿元;企业规模偏小,全区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的企业仅1家(华能电厂),2020年

7、青原区地方规模工业暂无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做大总量仍是我区当前工业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集聚度不高。当前我区正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业规模效应仍显不足,重大项目支撑还有待加强,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尤其是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上,我区制造业产业链条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整机企业和具有承担大型信息工程的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制约了产业协同效应的发挥,也不利于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技术人才。相比市内其他县区及发达地区,我区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不多、规模不大,技术研发能力整体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同时,我区政府科

8、技创新服务平台亟待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由于吉安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工资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导致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给工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梅林工业园退企还城,企业减少。2018年已启动梅林工业园退企还城工作,目前已有26家企业签了拆迁合同且已整体拆除,该园区28家企业将整体搬迁,其中规模工业企业4家,其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金苹果2020年元月已迁至吉州区厂区生产,同鑫电子、万吉电力、香莹食品、金苹果实业等4家企业2021年底将全部退出规上企业名录库。三、“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目标的攻坚阶段,实施

9、制造业强国以后,我国取得积极进展,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也给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总体上看,我区工业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好的问题仍很突出。“十四五”时期,我区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机遇:从宏观层面看。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深度拓展期,为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更正在积聚力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信息化正在引领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

10、息技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重大技术变革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首位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另一方面,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工业化正向纵深推进,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正在加速改造和提升,巨大的产业升级需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蓝海。同时,京九高铁贯通南北,原中央苏区振兴等国家战略支持政策叠加,有利于工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城,开放合作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延伸,为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微观层面看。一是随着我区工业经济总盘子的不断扩大,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11、和 “青原第二次创业”的全面开启,青原工业将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加速发展期。二是随着“一区四园”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主导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根植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受益于“国家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品牌辐射效应,发展效益持续提升。三是我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已具备良好的承接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经验和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翼协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不断完善,为我们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大的环境看,一是中美贸易战充满变数,电于信息产业对外依赖度较高,首位产业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价值

12、链中低端等诸多压力,电子、装备等一些近年来引领增长的行业,受到需求放缓、市场饱和等影响,出现增速下滑的现象;二是中西部省份竞争日益加剧,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争夺白热化,资源要素环境约束趋紧,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力成本将持续较快上涨,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也在上升,制造业的传统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必将进一步强化;三是经济循环不畅。科技、金融、人力资源对工业制造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不足,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面临机制性障碍。从青原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一是投资规模小,经济总量不足。近年来我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相继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但与兄弟县

13、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屈指可数。2020年,全区105家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未能突破200亿,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二是产业层次偏低。我区仍以传统产业、加工型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首位产业电子信息的主要产品为LED灯、数据线等,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三是企业管理粗放,人才匮乏。我区大多数民营企业主学识水平、市场分析、科学决策、企业管理能力不高;高层次科研人才少,高技能操作工人少。四是产业链短,相互间缺乏协作。产业存在“集”而不“群”的问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产业群内相互协作也少,本地企业形成

14、的二次制造需求很少。五是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企业对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导致新产品开发滞后;科技性人才缺乏,技术改造资金短缺,使企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四、“十四五”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十四五”时期青原工业发展总体思路:以“一区四园”一体化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擎,运用好“招商引资、技改投入、政策落地、营商环境”四大抓手,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做精做特优势产业,提升竞争优势和硬实力,实现工业高质量

15、跨越式发展。(二)发展战略项目带动战略。紧跟省、市投资方向和产业走向,坚持高起点谋划,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强化项目引领不松紧,立足吉泰走廊、京九线等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合作,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积极谋划储备项目,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大项目、大产业支撑。绿色发展战略。牢牢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机遇,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工业设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业发展。推动园区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工厂,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盘活园区各类闲置资源。扶优扶强战略。制订重点培育规划,选择若干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围绕“专、精、特、新”,在传统优势行业中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在新兴行业中培育潜力大、产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企业,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产业配套完善、技术领先、质量一流的支柱产业群体,进行行合力扶持。坚持用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强同业联合,加大资产优化重组力度,做大做强一批“拳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中效应,形成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