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运用.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818135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运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运用安徽省怀远县第六中学 姜水 邮编233400摘要:动手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动手实践活动时应准确把握动手实践活动的时机,理清动手实践活动的层次性,重视对活动的指导和对活动后概括、总结,合理控制动手实践活动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关键词:动手,现象,原因,对策动手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目的一种学习方式。很明显,动手操作主要适用于可物化、

2、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即适用于能设计有结构易操作的直观材料来反映数学实质的教学内容。其中,欧式几何知识大多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动手操作适用于初中几何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常遇到的现象:1、 学生有时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而有时又不敢兴趣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操作十分感兴趣,还有刚开始接触到的动手实践感兴趣,因为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很少有这样新奇的课堂活动,他们也就对此兴奋不已。但随着课堂内容的不断加深,学校学习生活的不断发展,课堂动手实践转变成一种形式,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懒于动手实践,时间长了也就没有兴趣参加了。2、 学生在进行动

3、手操作时很盲目,不知究竟要干什么例如: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让他们旋转,看看能发现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纸具有中心对称这一特征)然而学生纷纷回答:“一个平行四边形旋转后还是平行四边形”,“旋转后平行四边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没有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关于对角线交点成中心对称”这一特点,最后我只得提示:“如果平行四边形绕着对角线交点旋转180度后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随声附和:“一模一样。”“那也就是重合?”“是的。”最终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其对角线的交点,那么刚才的动手实践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3、 学生的动手能力只停留

4、在简单的、低层次的水平,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也不尽相同,加上某些学生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或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参与动手实践,自满于简单的实践成功而不愿意再深入一步思考,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1、 教师选择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时机和内容不合适没有激发出他们的热情。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也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即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

5、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在正在生长时,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当把握操作时机和内容,让操作活动成为学生自身所需,是提高学生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反之,操作活动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他们的探索热情。只有让操作活动成为学生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他们才会不亦乐乎,以极大的兴趣参与进来。2、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指令不明,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知如何去做。动手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它可以理解和掌握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特征、公式、性质等提供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首先要讲明操作目

6、的,学生只有明确了操作目的才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主动安排步骤方法。3、 缺乏教师有目的引导。动手实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他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学中如何运用动手实践活动1、 准确把握动手实践的时机。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其关键因素在于我们不应将所说的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简单地等同起来,而两者的重要区分之一就在于前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应使学生事先清楚地了解这种意图,从而相应的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自觉地行为。”所以,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应当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进行思考,作出猜想,在学生感到

7、有必要去探索和有必要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时,再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做,带着猜想去实践。2、 理清实践活动的层次性。为了得到一个数学知识,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可能要布置几个活动让学生参与。笔者认为,在这些活动中,一般来说,应当有主、次之分。主活动能为学生得到数学结论提供直接的和重要的经验,次活动更多地是为主活动作铺垫。教师在明确了主活动和次活动后,就应对学生参与主活动的时间,学生参与主活动的过程有所侧重。3、 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引导和活动后的总结、概括与提炼。由于动手实践并不是数学教学的直接目标,只是达成数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把动手实践与数学

8、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在学生动手实践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归纳总结,并将其提升到本节课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理解重要的数学思想的高度,这样才能完成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例如:“正方体涂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最后一节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如果学生把切割正方体当成游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分割边观察;在把棱三等分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切割好的正方体再还原回去,引导学生把得到的涂有1面颜色、2面颜色、3面颜色及各面都没有颜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正方体的顶点数、棱数、面数等联系起来,之后再让学生继续操作,把棱四等分,并验证在三等分时得到的规律

9、此时是否仍然成立?这样待抽象到把棱n等分时,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得出结论。再如,“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角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初步感觉“边角边”(此时角是直角)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然后改变夹角大小,通过画、剪、比感受到只要确定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就一定能确定一个三角形,在每一个活动后都让学生进行归纳:从这个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完善,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4、 合理控制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动手实践的时间如果过短,学生就可能仅仅把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活动或游戏,缺少时间去尝试把动手实践与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联系起来,而且无法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很可能流于形式,变成为活动而活动;如果时间过长,必然会导致动手实践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及课改强调的其他数学学习方式无法有效地融合和合理配置,会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造成不利的影响。总之,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