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813634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摘要】 目的 探讨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协和医院心内科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不同采血时间、不同采血量和不同的采血次数采血,统计血培养的阳性率。结果 在寒战期(98.6%)或者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量为20ml(97.4%)、或者30ml(87.5%),而且,不同部位采血2 次(94.3%)或者3 次(100%)时,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显著影响,护士在抽血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要求采血。【关键词】 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次数;血培养阳性率Abstract O

2、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to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Methods Totall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for 70 patience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Union Hospital are investigated

3、 by setting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time collection value and sequency.Resul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are observed at time of cold shivering (98.6%) and temperature rise(94.3%), positive rates were high in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for 2 times(94.3%)

4、or 3 times (100%).Conclusion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so nurses should collect bloods as a standard collection procedure.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blood collec

5、tion frequenc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血液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2。据统计,全球约有1800万名败血症患者,仅美国败血症患者在10 年间就增加了139%。尽管医学水平在不断发展,但诊断血流感染最好的方式仍是进行血培养,而要想得到准确的血培养结果以指导临床治疗,并不像看起来那样 简单,其中几个关键步骤需要格外注意3。根据美国CLSI 标准,采血次数、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 把“密匙” 4,5。正确的采血次数、充足的采血量、适当的采血时间和含树脂的培养瓶对于血培养检测结果都至关重要

6、。对血培养不够重视以及不规范的血培养,除了会 导致病原菌的分离率低,还很难评估病原菌是污染还是与感染有关,致使临床治疗往往出现臆断用药、漏检病菌等情况,从而导致耽误治疗时机、治疗费用高昂甚至 治疗失败的情况6。因此,围绕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一些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协和医院心内科2010 年1 月-2011 年12月入院的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男42例,女28例;年龄1742 岁,平均24.8 岁。根据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人。1.2 方法分别于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正常期采血,采血量

7、分别为5ml、10ml、20ml、30ml;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进行细菌培养,将培养结果进行比较。2 结果2.1 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正常期细菌培养阴性率比较病人分别于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正常期四个时间点采血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见表1。表1 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正常期细菌培养阳性率2.2 不同采血量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病人分别采血5ml、10ml、20ml、30ml 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结果见表2。表2 采血量为5ml、10ml、20ml、30ml培养阳性率2.3 病人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病人不同部位采血1

8、次、2次和3次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结果见表3。表3 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培养阳性率3 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 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7,8。阳性血培养是诊断本病最直接的证据,而且还可以随访菌血症是否持续。而且,采血次数、 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把“密匙” 4,5。所以,护士掌握正确的采血时间对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寒战期(98.6%)和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阳 性率明显高于

9、就诊初期(17.1%)、体温高峰期(11.4%)和体温恢复正常期(1.4%)。就诊初期的病人往往是门诊病人,病原菌尚未大量入血,所 以,阳性率不高,而一旦体温达到高峰,往往大部分细菌在血中已被清除了,造成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寒战期和体温刚开始升高这一时间 段,血中病原菌浓度最高,所以,培养阳性率也高。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注意,采血尽量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否则可能会影响血培养的准确性。如果患者在就诊 之前已经使用了抗菌药,则应选择含树脂培养瓶进行操作,借以中和、吸附抗菌药物,提高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采血量是另一个严重影响培养阳性率的因素,有报 道指出,当培养的血量从2ml 增

10、加到20ml 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每增加1ml血液,则阳性率大约有1.3%的增加。而送检1次510ml血培养的做法,其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仅为 7%10%。由本文结果可知,采血20ml(97.4%)和30ml(87.5%)时,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5ml(14.3%)和 10ml(55.5%),这是由于在血中相同的病原菌浓度下,增加采血量也增加了病原菌的数量,所以导致检出率升高。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采血量为 30ml时培养阳性率较20ml 时的阳性率反而下降,可能由于标准化血培养瓶中培养基的量是固定的,采血量过多反而形成稀释效应,导致供病原菌生长的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所以,护理人员在 抽

11、血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化血培养瓶上要求的采血量进行采血。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且会遗漏阳性结果。24h 内应采集23 份血培养(抽取1次血做多种培养应视为1份血培养)。最好分别于不同部位采血,如左、右肘静脉、颈静脉。疑为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应在12h内在3个 不同部位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第1天应在3个不同部位采血培养,如24h为阴性,应再采集3 份以上血标本。不明原因发热者,先抽取23份标本,如仍为阴性结果,应在掌握发热规律后,在体温升高之前再采血2份或以上 5。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以排除皮肤菌群污染的可能。要避免从血管插管内取血,因插管常被污染其结果不能反映真实

12、情况。在不同部位取血、2 次分离出同样菌种,是确定病原菌的有力证据。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不同部位3次采血阳性率(100%)大于2次采血阳性率(94.3%)和大于1次采血阳 性率(50%),所以,建议推荐护理人员应不同部位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本研究通过对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与血培养阳性率对比分析,发现采血时 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都是提高阳性率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重视严格按照采血要求进行采血,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以切实提高血培养的阳 性率,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支持。【参考文献】1 娄永新.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4,(1):51-53.2 R

13、.W.Auckenthaler.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Eur Heart J,1984,5:49-51.3 Arthur J,Morris,Dragana Drinkovic,Sudha Pottumarthy. Gram Stain,Culture,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for Heart Valves Removed because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3

14、,36: 697 -704.4 G Doukas,M Oc,C Alexiou. Mitral valve repair for active culture positive infectiveendocarditis. Heart,2006,92:361-363.5 John A. Washington. The microbiological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J Antimicrob,Chemother,1987,20:29-36.6 G De Gevigney,C Pop and JP Delahaye The risk of

15、infective endocarditis after cardiac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Eur. Heart J,1995,16:7-14.7 Bruno Hoen,Christine Selton-Suty,Flore Lacass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Blood Cultures: Analysis of 88 Cases from a One-Year Nationwide Survey in France.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1995,20:501-506.8 M Grijalva,R Horvth,M Dendis,et al. Molecular diagnosis of culture negati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validation in a group of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Heart,2003,89: 263-2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