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81052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报警的受理与处理第三章 自行协商第四章 简易程序第五章 现场安全防护 第六章 调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现场处置 第三节 现场勘查 第四节 询问和讯问 第五节 调取证据 第六节 辨认和模拟实验 第七节 检验、鉴定 第七章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八章 认定与复核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 第二节 复核第九章 处罚执行第十章 损害赔偿调解第十一章 结案第十二章 执法监督 第十三章 附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依法公正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

2、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遵循事故处理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定及时开展事故深度调查,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和事故预防对策研究。第三条 交通警察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按照规定使用规范用语。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实行分级负责、专人办案、领导审批制度。对造成人员死亡或者其他疑难、复

3、杂案件应当集体研究决定。第五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岗位正规化建设要求,配置必需的人员、装备和办公场所。第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工作,提高交通警察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加大安全防护投入,配备性能优良、操作简便的安全防护装备和设施,组织开展安全防护培训和实战演练。第七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人才库,聘请专业人员组建专家组。第八条 交通警察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可以处理适用简易程序的道路交通事故。取得初级资格的交通警察,可以

4、处理除死亡事故以外的道路交通事故,并可以协助取得中级以上资格的交通警察处理死亡事故。取得中级以上资格的交通警察,可以处理所有道路交通事故,并可以对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复核。取得高级资格的交通警察,可以对取得初级、中级资格的交通警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进行指导。设区的市、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分管事故处理工作的领导和事故处理机构负责人,应当取得中级以上资格。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格等级培训考试,对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交通警察核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格等级证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格等级证书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一式样,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印制。第九条 交通警察执勤巡逻时

5、,警车应当配备警示标志、现场标划用具、执法记录设备等对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先期处置的必需装备,以及适用简易程序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法律文书等。第十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及追逃办案经费预算,保障所需经费。第十一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群死群伤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载运危险物品车辆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校车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隧道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以及自然灾害造成事故应急处置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等预案,并与相邻省、设区的市、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协作、查缉机制。第十二条 警务辅助人员可以在交通警察的指导或监督下

6、承担以下辅助工作: (一)协助接受道路交通事故报警; (二)维护事故现场秩序; (三)协助勘查事故现场; (四)保护和清理事故现场; (五)为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财产损失事故提供指导或协助; (六)协助监控、看管违法犯罪嫌疑人和交通肇事人; (七)查询、核对、采集和录入道路交通事故信息资料; (八)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卷文书、档案; (九)其他非执法工作。第二章 报警的受理与处理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事故处理机构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备勤制度,根据辖区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确定值班备勤人数,值班备勤民警不得少于二人。第十四条 交通警察巡逻发现道路交通事故,除符合自行协商条件或者可以适用

7、简易程序处理的,应当立即报告本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挥中心或者值班室(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并先期处置事故现场。本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未单独设立指挥中心接受交通事故报警的,直接报告本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第十五条 指挥中心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的,应当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内容进行询问并作记录,制作受案登记表。需要派员到现场处置的,指派就近执勤的交通警察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并根据情况进行以下处理:(一)需要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通知事故处理民警赶赴现场,并调派支援警力赶赴现场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二)需要现场救援的,立即通知相关单位救援人员、车辆赶赴现场;(三)属于上

8、报范围的,立即报告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并通过本级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四)需要堵截、查缉交通肇事逃逸车辆的,通知相关路段执勤民警堵截或查缉过往车辆,通报相邻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布控、协查;(五)载运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车辆发生事故的,立即通过本级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六)营运车辆、校车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通知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七)造成道路、供电、供水、燃气、通讯等设施损毁的,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属于应急处置范围的,指挥中心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有关负责人,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属于重

9、大敏感的道路交通事故,指挥中心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机关新闻舆论部门、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同步做好舆情导控等工作。第十六条 指挥中心处置道路交通事故警情时,应当记录下列内容:(一)处警指令发出的时间;(二)接受处警指令的人员姓名;(三)处警指令的内容;(四)通知联动单位的时间;(五)向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报告的时间、方式以及批示和指示情况;(六)处警人员到达现场以及现场处置结束后,向指挥中心报告的时间及内容。第十七条 交通警察接到处警指令后,白天应当在五分钟内出警,夜间应当在十分钟内出警。第十八条 交通警察到达事故现场后,应当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到达时间和事故发生地点、事故形态、车辆类型、乘

10、载人员、道路通行、初查后果等现场简要情况,需要增加救援人员或者装备的,一并报告。第十九条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情形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通过本级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逐级上报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一)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二)接送学生、幼儿车辆发生事故造成学生、幼儿受伤的;(三)高速公路上发生单起或者连续发生多起事故涉及五辆以上机动车的;(四)伤人事故涉及现役军人、公安民警或者军车、警车的;(五)造成外国人、港澳台人员受伤的;(六)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求上报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情形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通过本级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

11、政府,并逐级上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一)一次死亡五人以上的;(二)载运危险物品的车辆发生泄漏、爆炸、燃烧的;(三)发生大中型客车翻车、坠车、燃烧的;(四)接送学生、幼儿车辆发生事故造成学生、幼儿死亡或者五人以上受伤的;(五)高速公路上发生单起或者连续发生多起事故涉及十辆以上机动车,或者造成单向或双向交通中断的;(六)死亡事故涉及现役军人、公安民警或者军车、警车的;(七)造成外国人、港澳台人员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的;(八)应当上报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一条 具有本规范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第五项至第八项规定情形的,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指导现场救援、调查取证等工作。必要

12、时,应从辖区其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抽调警力赶赴现场支援。具有本规范第二十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情形的,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现场救援和调查取证工作。发生一次死亡十人以上或者其他重大敏感的道路交通事故,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应当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现场救援和调查取证工作。第二十二条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报警,在事故现场撤除后,当事人又报警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记录内容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或案件线索,对事故发生地点的道路情况、事故车辆情况等进行核查,查找并询问事故当事人和证

13、人。经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告知当事人;经核查无法证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制作不予受理告知书,注明理由,送达当事人;经核查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但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的案件,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相关部门,并书面告知当事人,说明理由;经核查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告知当事人向相关部门报案,并通知相关部门。第三章 自行协商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当事人报警,符合自行协商条件的,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引导当事人按照规定采取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设置警告标志等安全措施,组织车上人员疏散到路

14、外安全地点,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取拍摄现场照片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等方式固定证据后,将车辆就近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再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并可以指导当事人通过互联网在线快速处理等方式自行协商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不符合自行协商条件的,应当告知驾驶人保护现场,立即组织车上人员疏散到路外安全地点,等候交通警察处理。第二十四条 交通警察或者警务辅助人员执勤中发现的道路交通事故属于互联网在线快速处理范围的,可以指导或协助当事人通过互联网在线自行协商处理。第四章 简易程序第二十五条 交通警察到达现场后,事故车辆可以移动的,交通警察对现场拍照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固定现场证据后,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撤离现场,

15、将车辆就近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拒不撤离的,予以强制撤离。车辆无法移动的,当事人可以自行联系施救单位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当事人无法及时移动车辆且影响通行和交通安全的,交通警察可以通知施救单位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第二十六条 撤离现场后,交通警察应当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予以记录,并根据固定的现场证据和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认定道路交通事故事实,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填写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由当事人签名,并当场送达当事人。不具备当场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条件的,交通警察应当在三日内制作并送达当事人。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当场进行调解,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上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送达当事人。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或者拒绝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上签名,或者不同意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上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