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四首》.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80816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0课《诗四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30课《诗四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0课《诗四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30课《诗四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30课《诗四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0课《诗四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0课《诗四首》.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杜娟 新授课诗四首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一、自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时代背景,导入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跟着陶渊明到他归隐的庐山脚下

2、看看。(二)、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诗歌二、互动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学生自读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四、齐读诗歌,自学讨论1、你在陶渊明归隐之处看到了什么情景?陶渊明辞官之后,过得舒适吗?2、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而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但使愿无违”中的“愿”3、具体指什么?师生讨论。点拨明确: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并非因田园劳作之乐,而是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宁愿做一个农夫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堕落官场。试背这首诗。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自己的田园之乐 三

3、、反馈赏析诗歌:(1)学生发挥想象 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3)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背诵诗歌第二课时渡荆门送别一、 自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学生自学,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4、 2、学生自读二、互动诗人进入大漠,展现在他跟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三、反馈点拨明确:“征蓬”二句即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大漠”二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尤其是句中的“直”“圆”二字,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渡京门送别一、 自学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岳阳楼 (二)、学生自学,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

6、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二、互动检测学习,明确诗意1、小组齐读诗2、小组互译3、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写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三、反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

7、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五、背诵默写第四课时一学习登岳阳楼一、 自学出标目标;熟读背诵诗歌2、理解诗意3、赏析

8、诗歌二、互动(一)、学生自学,朗读诗歌1、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3、小组理解诗意4、赏析句子(二)、师生讨论理解主旨1、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三、反馈1、主旨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名句赏析最后两句: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3、背诵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