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805569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然后就要建立孩子的常规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而是处理孩子的常规问题,小版的孩子好像不管怎么说还是不明白老师的要求,大班的孩子是听明白了要求,但就是不遵守。很多老师,特别是带新班老师的嗓子都是沙哑的,因为要不断地说,不断地喊和外国的小班额不同,我国幼儿园的班有30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再有耐心的老师,到最后也不得不采用消极的管理,严厉态度。针对常规,最近 又有另外一种极端的说法,有些人说“应该让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想进班级不进班,不想吃饭就不吃饭,这才是尊重孩子,我认为这是哗众取宠的及不负责的言论。那究竟如何建立孩子的常规呢常规就是建立文明社会的规则,是为了令大家共同生活

2、的环境更美好而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结合了文明只是,如不能随处吐痰,因为会传播细菌,文明解决矛盾的方法,如不能用暴力,” 可以说,常规教育是寻找规律,制定规则的过程和结果,是对生命、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常规也是体现个人素质的主要指标。有些老师任务建立常规就是要用惩罚或奖励的手段让小孩服从班级里的规则,让孩子听话,其实这不是常规的真正意义,是错误的。建立常规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处理矛盾冲突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和学习建立和谐环境的经验。我把幼儿园建立常规的深层意义归纳为这几点,第一,利用低幼阶段孩子“还没有太多自己想法”的特点,运用环境塑造有价值行为习惯,第二利用低幼阶段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固着性,(不会变

3、通的特点),强化或者重新塑造孩子理所当然的秩序感,为以后对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奠基,第三到高幼阶段,当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时,老师就可以教育孩子规则背后的意义是尊重是公平,尊重是有些事情就算你不喜欢也得做,公平是 有些事情你不同意的也得全力支持 ,而判断的基本原则会不会影响别人,同时让孩子学习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学习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基。这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建立常规意识后,孩子才能够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好好融入社会。可以说,建立常规是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群体、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一个发展过程。 而对老师来说,建立孩子的常规是有效教育的基础。但是,只有能够“内化”的

4、才是真正的常规,内化的标准是当老师不在,没有奖罚时的真实行为。采用命令方式建立的常规不但不能够内化,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到大班,孩子的行为反弹可能性更大,老师的管理就更累。而内化了的常规就不一样,活动室的管理以小班以老师管理为主,到中班老师和孩子共管,最后就是大班以孩子管理为主,老师的 工作就可以相对轻松一点。我觉得“”太阳和风比谁能够脱了路人衣服的故事,就能很好说明爱和耐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认为建立常规有以下原则。第一,要建立师幼之间的感情基础,每一个孩子最少要有一个感情很好的老师。因为有了感情基础,孩子才能感受到有人支持,有了支持,孩子才有力量面对规则的挑战。美国

5、有研究指出,孩子和幼儿园老师的感情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第二,要分清楚小中大班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特点制定教育内容和引导方法。这三年期间,孩子的心里变化很大,跨越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三种思维模式,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必须对症下药才有效;第三老师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常规问题。最终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小社会,使每一个人在这里感受到正面的支持,互相帮助,通过讨论解决矛盾冲突。老师是这个社会的领头羊。老师的态度决定了所有人的态度。所以,老师应该以正面的态度改变其他人的负面态度。以上三点原则和外国的基本相同。 我的经验是采用化整

6、为零和角色转移的策略,同时把发展常规的目标侧重在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上,因为我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交往的经验,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交往经验上,因为我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交往的经验,但是“”遵守常规的意识需要建立在社会交往经验的基础上,只有真实的社会交往经验才能让孩子之间产生摩擦、矛盾,有了这些经验,就容易理解老师讲的规则,才能将规则内化。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孩子刚到幼儿园时,首先需要丰富孩子的社会交往经验,让孩子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慢慢过渡到有很多孩子的班级环境,在这过程中建立常规意识。这样当他从自我为中心转化为以群体、

7、集体为中心时,这个心理内化过程才有意义。三、什么是化整为零的策略,如何实现这个策略首先要知道现在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但从家里来到幼儿园,一下要跟几十个孩子一起生活,超出了刚来幼儿园的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他们没办法一下子适应过来。所以,老师在建立孩子的常规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孩子之间的交往从少到多、循序渐进地进行,这也就是化整为零的;其次是我国社会的整体素质不高,孩子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甚至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这样老师幸苦教育的成果就很容易毁于一旦,所以老师就要教会孩子角色转移的方法,让孩子对社会影响产生免疫力。 体现化整体为零的策略可以有很多方法,如分批上幼儿园,让第一批熟悉规则之

8、后在让第二批进来,如此类推。而我习惯用的是我发明的“渐进式区域教学法”,这套方法在很多幼儿园都应用过,效果很明显。这套方法是通过由封闭到开放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从少到多地交往,逐渐适应。具体做法是嗽跹把孩子分布在不同的封闭区域中,区域与外面是隔开的,孩子在这个封闭的区域内跟少数孩子交往,这样孩子就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更有效地、不受打扰第发展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也不用一下面对这么多的孩子,只是小组里处理问题,影响面降低,管理工作想相对就容易一些。这些阻隔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减少孩子乱跑的几率。 当这些孩子能够在小范围里遵守常规,懂得交往的方法、技能后,我们就把这些区域从封闭会逐渐扩展到开放

9、,可能一开始区域里就只有两个孩子,慢慢增加到三个四个,最终到大班时根本不存在区域的形态,区域只是在心里,孩子知道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渐进式区域教学法”的口诀是“从封闭到开放,从有形到无形”。所谓从封闭到开放,是指物理环境原先是封闭的,但不能够永远封闭,封闭性的区域对孩子的常规管理很有效,但永远封闭不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所以一定要随这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逐步开放封闭性,最后变成没有物流间隔的区域。开放封闭性的做法可以是把区域的进出口扩大,也可以把玩具柜移开,而在地面贴一条线代表隔断,或者只是增加区域里孩子的数量。不管如何调整,目标也就是让区域里的孩子从原来看不到底区域以外的

10、孩子,不受干扰,到这个区域屏隔高度降低之后视线能看到了,但看到也不受干扰,最后把区域的隔屏拿开,孩子也不会走过来打扰别人或受别人影响。四、渐进式区域教学法所说的从有形到无形是什么意思从有形到无形,即一开始真的是有一个物理屏隔,让孩子不受干扰,到后来孩子心里知道只要我不打扰别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做想做的事。这既能促进孩子自主地发展,又能让他尊重别人。建立了这种内化的常规,孩子就能够以此作为判断的标准,适应不同地方的环境、规矩,而且不会盲目服从他人。除了利用物理环境,老师也要不断教育孩子判断的原则。我用的标准是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别人,不会影响别人的就可以做,这件事会影响别人就不能做,以此作为判断的标

11、准,到大班时就不需要物理屏隔的区域,孩子的常规意识已经内化到知道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可以有自主的决定权,这样孩子 就可以跨域活动,如美术区的孩子可以那了工具到建构区临摹里面的作品。“渐进式区域教学法可以多方兼顾,既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盲目服从的人,丧失自主性,又不会让他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设计渐进式区域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小班孩子刚到班里时,老师可以首先要求孩子拿了玩具面对墙壁单独玩,一排孩子面对墙壁坐着,因为眼睛只能看到墙壁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互相干扰的情况就少了。但相比家里环境来说,因为左右两边多了孩子在玩,所以是有所提高的,孩子玩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就可以让孩子跟他的好朋友面对面坐着玩。但这个

12、时候还要让他保持距离,只能看到,不能接触到,免得争吵,让他们看到对方用同样的材料玩,让他们看到对方用同样的材料玩,通过眼睛互相学习,再过一段时间,两名孩子就可以共晚一筐玩具,这个例子说明的是渐进发展,渐进开放,从钱到深,从易到难的过程。除了面壁的方式,老师也可以利用玩具柜作为隔断,设计封闭的区域,或者是利用玩具贵本身作隔断,让孩子坐在地上,这样也会挡住区域之间的视线。设计区域的一个秘诀是,刚开始每个区域的进出口都要做小一点,或者是用面纱布做一扇门,这样就能减少孩子跑动的欲望。设计渐进式区域教学法时,桌子也是可以利用的,假如玩具柜不够,就可以用桌子作为屏隔,区域设置在桌子旁边,孩子坐在地面活动,

13、这样桌子就成为中间一个屏隔。另一个经常用的工具是屏风,有现成品当然最好,没有也可以利用纸皮箱或泡沫板来做。我在一些幼儿园做过实验,比较有屏风和没有屏风时孩子专注力的差异。结果是在其他环境一样的情况下,没有屏风时,孩子抬头很多次,增加屏风后,同样的那些孩子在过程中完全没有抬头,而是专注与活动中。五、渐进式区域教学法可以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但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呢要孩子遵守规则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规则,一般可以用这样几种方法。第一种,老师和孩子一起做。老师只用语言吩咐孩子,特别是低幼的孩子,是无效的,老师应该边说边做,如老师说“我们收拾玩具了”然后和孩子一起收拾,而不能只说你们赶快收拾玩具;第二种,在教

14、学活动中模拟情景排练,锻炼孩子的常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们要孩子收拾玩具,就可以利用一次集体游戏活动,老师设计情景模拟的游戏让孩子 锻炼,通过集体活动的感染,让孩子互相模仿学习。这样,孩子就容易明白老师的意思,而且活动过程中能反映孩子不理解的地方等问题,老师就可以统一指导解决。进而老师引导孩子把模拟锻炼的情景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减轻了老师在生活中逐一指导的工作量;第三种是利用清楚的常规标识。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是很低的,而一些标识、图标就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物品改放哪儿,洗手的步骤是怎么样的。比如,一种玩具放在筐里,这个筐放在柜子里,这就牵涉两个标识,玩具筐里放什么东西是一个

15、标识,玩具筐该放在什么位置是第二个标识。给小班孩子的标识应尽量直观,如实物照片,到大班就可以用文字作为标识图标;第四种就是让孩子教育孩子。把班里孩子按能力分为A(自理能力最高、常规能力最好)B(中等)C(较差)三种,通过A孩子带动C孩子,一对一建立小组,让能力高的孩子教育能力低的孩子;最后一种是分组教学法。我国幼儿园的班额很大,人数很多,要是全部孩子作为一个整体进进出出的话,等待的时间就会很长,超出了幼儿的能力,分组教学法就很适合中国幼儿园。例如孩子从户外到班里,要是集体去厕所小便、洗手的话,等待的时间就很长,完全超出了孩子的耐心。这个时候就应该采用分组法,让孩子有一点时差,第一组先进班,另一

16、组先户外玩或继续帮忙收拾东西,过一会再过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分组教学发也适合用到新生入园这个问题上,让孩子分批进到幼儿园,第一批先适应了,第二批来的时候,就可以有第一批已适应的孩子去带动,孩子相对就容易适应,最后才是第三批。如何制定不同年龄段的常规要求,如何实施首先不管是什么年龄段,常规基本上就是这几项。第一,学会听老师的指令,孩子听到某个指令就需要做指定的动作。指令方式可以用钢琴弹几个固定的音符,也可以是摇动铃鼓,或者是拍手等。指定动作可以是集中到老师身边,或者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第二,按照时间表和要求进行活动,如吃饭时要吃饭,玩玩具要遵守规则等,其中对户外活动的要求要特别注意。第三,遇到问题如何处理,如被其他 孩子打、咬,找不到剪刀等处理方法。第四,按照规定取放物品。第五,不能够做的事,如打人、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等。孩子从两三岁成长到五六岁,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建立常规的细节上还是应该按照不同年龄段孩子 的特点处理。从小班到大班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