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79697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1.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德育目标:2.1.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3.能力目标:3-1.提高学生从文中提关键锻信息的能力。3-2.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议论文文体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难点: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若干四、教学方法:练习法、讲授法、自读法、合作探讨、演示法五、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六、教学过程

2、:第1课时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预习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我也是感到十分生涩难懂,连看了几篇,都没弄明白。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难题,有信心吗?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课文。二、介绍作者,培养情感用幻灯片出示作者丁肇中先生的简历(教师着重强调作者是美籍华、1974年研究了新的物理原子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用幻灯片出示,第一题注音,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作答。第二题解释,请同学举手回答:1.给红色字注音丁肇中 没落

3、儒家 彷徨 授予2.解释下列词语袖手旁观:一帆风顺:四、师生共读,分析课文(一)探究“格物致知”的含义?(幻灯片出示问题1):阅读课文,说说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步骤:学生自读课文4分钟,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纠正。参考答案: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作者所说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幻灯片出示问题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继续支

4、配中国一些读书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方法步骤同上。参考答案:(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探讨自己(2)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读书人的具体表现是: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二)理清文章结构(幻灯片出示问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列出本文的提纲。步骤:学生自读课文3分钟,同桌或前后桌交流2分钟,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纠正。参考答案: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提出问题)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

5、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分析问题)第一层: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2-5)第二层: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6-10)第三层:分析中国学生的现状(11-12)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教师小结,留下思考这节课,我们一起努力,理解了“格物致知的含义”的真正含义,明白了“格物致知”的作用和意义。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具有通过探究事物(实验)获取知识的精神,也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理清了全文的结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论据和重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提前去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