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建筑风格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79614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释道建筑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儒释道建筑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儒释道建筑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儒释道建筑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释道建筑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释道建筑风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不详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10-12-4儒释道建筑风格口(一)武当道观建筑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座道教名山,其间的建筑组群也是祖国建筑艺术的珍 贵遗产。 武当山传为三古玄武得道飞升之地,并因此而得名。唐初姚简在灵应峰建五龙洞据 说是武当山宗教建筑之始。以后历代增建,至元代已有九宫八观等100多处各类建筑。惜乎 其后大部毁于元末战火。 明成祖登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曾调集军兵工匠数十万,历时12年,在武当山上 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以及三十九桥等一组大型建筑群(其中 极少几处为后建)。形成了今日武当山上道教建筑的整体规模。这一组建筑群从玄宗

2、门至金 顶,以一条长约45公里的青石路为主线,以沿途的峰峦岩涧、山色树影为背景依次展开。在 宏观上达到了一种峰劻路转、柳暗花明的园林艺术效果。而在微观上,一方面,武当山道教 建筑的雕塑及绘画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例如玄岳门牌坊上雕刻的仙鹤游云、八仙祝 寿、花鸟虫鱼,紫宵殿等建筑脊、檐上的飞龙天马、雄狮麒麟琉璃瓦饰,磨针井主体殿堂内 的道教神话壁画以及各宫观殿堂中的神像等,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有力地烘托了各类 建筑的主题风格。另一方面,这些建筑都能够有效地利用周围的地形地貌,使环境与建筑有 机地结合起来,并能相得益彰。例如天乙真伏宫,也叫南岩石殿,是一座石砌仿木结构建筑, 其内供奉三清、

3、真武等神像,便是利用了紫霄岩壁立千仞的险绝形势,以增其威势。 有关武当山的建筑,我们想重点介绍一下金殿。 金殿位于武当群峰之巅,天柱峰顶,金殿均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除正面的槅扇门 外,通体鎏金。丽日下金光万道,令人顿生崇仰之情;而雨过天晴之时又往往会在周围产生 奇特的金顶叠影,更添其玄妙氛围。这是充分利用环境烘托建筑氛围的极好例证。 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面阔三间,宽1.8米,进深4.2米,高5.5米,作重 檐庑殿式仿木结构,安装在花岗岩砌成的基座上,周围环以石雕栏杆。 殿身以12根立柱支撑金殿重量,柱础作宝装莲花状。斗拱檐橼,构造精巧,额坊及 天花板上都铸有流云等图案,线条自

4、然流畅。脊饰龙、凤、狮、鱼等动物铜雕,颇为生动。 殿内的神像,供器也均为铜铸鎏金。正中供奉的真武大帝,高L8米,重约10吨,其 侧有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随侍。真武的威严、金童玉女的恭谨、水火二将的刚猛,塑造得都 极为传神。殿内“金光妙相”匾额乃康熙皇帝御笔亲书。藻井中悬挂的一颗宝珠,名曰:“避 风珠”,据说能拒山风于殿门之外。其实金殿风吹不能进,雪飘不能入的奥秘,皆在于其铜 铸构件结构精密,毫无缝隙,故而空气不能从墙体等处渗入,从而不能形成空气对流。殿内 有名的景观“真武出汗”也是因为这种原因形成的。金殿内的真武神像每次下雨之前,躯干上 都布满水珠。传言这是真武驱旱魔降大雨的前兆。实际上正是因每

5、次下雨前,气压发生变化, 殿内空气中的水分受挤压而又无法逸出殿外,于是便遇冷凝结,布满神像。口(二)南岳庙及南台寺和福严寺 南岳庙,位于南岳衡山脚下,始建于唐代以前。以后屡毁屡兴,一共经历过10余次 大的修复。南岳庙规模宏大,南北长416米,东西宽191米,总面积9.85万平方米,是五岳 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布局也最完整,保留了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特点和风格。 南岳庙的主体建筑沿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依次展开,包括了前后九进和四个自然院落,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等建筑组 成。两侧还有碑亭、回廊、厢房、钟鼓亭等辅助建筑。 由棂星门、奎星阁至正川门,包括

6、两侧的碑亭、钟鼓楼构成了第一进院落。其中奎 星阁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修建的戏台,重檐歇山顶,宽35米,进深12米。 由正川门、御碑亭至嘉应门构成了第二进院落。其中御碑亭保存了部分宋、明时期 的风格。嘉应门亦具有宋、明时期风格,并且在门内原来还有唐宋以来的碑亭刻47块。 由嘉应门开始,包括御书楼、正殿、寝殿以及两侧的回廊、厢房,构成了第三进院 落。这是南岳庙的核心建筑群落。其中的御书楼原藏有几位皇帝的匾额和碑刻,惜已散失。 正殿是南岳庙的核心建筑,建在2米多高的后台基上,台基由14 4块汉白玉双面浮雕 栏板围绕,现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殿内72根木柱象征

7、 南岳七十二峰,民国时期,木柱被花岗岩石柱替代。正殿屋脊上装饰的琉璃龙纹人物,背面 及两侧墙面的泥塑麒麟、龙、云,正面木刻槅扇门上雕刻的二十四孝、十八学士下瀛州的故 事,外廊有着古典戏剧和神话故事木刻浮雕的雀替,都是比较珍贵的艺术作品。 由寝殿有北后门构成了第四进院落。其中寝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有宋、明时期 的建筑特点。 南台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镇。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六朝梁武帝天监年 间(502519年)。唐玄宗天宝年间,佛教禅宗八世祖希迁曾在此著草庵歌参同契等 典籍,对缓和当时佛教的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禅宗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即始创 于此,故南台寺有“天下法源”之称。日本僧人

8、道元来中国求法,即受戒于曹洞宗第十三代法 孙如静,南台寺因此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 南台寺现有建筑为清代重修。主体建筑为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西厢分 别有知客堂、斋堂、禅堂、祖堂等。南台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被国务院列 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场所。 福严寺,位于南岳掷镇峰下。据南岳志载,寺为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建于 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名般若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改名福严寺。寺至 清代已荒芜不堪。同治九年(1870年),彭玉麟奉旨重修,始成今日规模。其主要建筑有山门、 知客厅、岳神庙、正佛殿、方丈室、祖堂、说法堂等。山门两边的对联六

9、朝古刹,七祖道 场”,让人联想到寺院的古老和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寺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因为国务 院所列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场所。 口(三)荆楚名塔 塔,是在东汉以后,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伴随而来的一种宗教建筑。这种宗教建筑 一旦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类外观多变,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风靡全国。 这类建筑常见的形式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覆待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式以及花塔 等。荆楚地区所见塔式建筑,以楼阁式为主,偶见有密檐式、覆待式、金刚宝座式以及花塔。 荆楚地区现存的古塔中,时代较早的是黄梅县的毗卢塔,该塔位于四祖寺的西侧, 又名慈云塔,真身塔。相传为保存禅宗四祖道信真身而建

10、,据说道信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 年)圆寂于此塔。塔为单层石仿木结构,高约15米左右,平面略成正方形,重檐亭阁式。四 面开门,不过北门是假门。这种形式还不多见。座上雕刻卷草、莲瓣等,浑厚流畅。 位于沙市南荆江大堤象鼻矶上的万寿宝塔,因其铜制塔刹上刻写有金钢经全文 而显得与众不同。塔为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高约40余米,基座石筑。塔身外壁设佛龛,每 层均有,内置汉白玉石刻佛像,塔内外壁还嵌有大量砖雕佛像,这些雕砖并非在一地烧造, 而是各州、府、县所捐献的,因而风格各异,很有特点。 位于襄阳城西广德寺内的广德寺塔,则是一座在全国也并不多见的金刚宝座多宝佛 塔。该塔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高约1

11、7米,砖石结构。下面是八角形石台座,高近10米, 东、南、西、北各有石砌卷门,南门上方有石匾额一方,刻多宝佛塔”四个大字。八面壁上 均有佛龛、佛像。由北门经左侧夹壁间的石阶拾级而上,即达台座顶。台座顶上有五塔,中 间一座为覆待式喇嘛塔,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各有六角形密檐式实心塔一座。这种 金刚宝座多宝佛塔除此之外,全国目前仅见5座。1978年,宝塔被国务院宣布为全国文物保 护单位。 三楚名刹玉泉寺内的那座铁塔,则是鼎盛时期的金属塔的典型代表。塔高17.9米, 重达53.3吨,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大的铁塔。塔建于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是 以铸模制范分层翻铸,然后将各层扣接在一

12、起,全然不施焊接。塔座八角形,每角铸一托塔 力士。塔身每层开四门,铸有佛像、菩萨、办侍等,另外每层的塔壁上还铸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以及水波、花草等图案。每层塔的斗拱下,还铸有数以百计的小佛教。 塔身略向前倾斜,却是工匠们有意而为。原来铁塔所面对的,是毫无遮挡的江汉平 原,塔身前倾,就是为了与迎面而来的狂风骤雨相抗衡。 玉泉铁塔与玉泉寺一起,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黄陵庙与宁远文庙 黄陵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4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其背后即是高耸入云的黄牛 崖,门前即是滔滔长江水。黄陵庙据说始建于汉代,唐宣宗大中九年曾进行过扩建,现存建 筑为明清重修。黄陵庙原

13、名黄牛庙,是为了纪念神牛融崖导江而修。传说欧阳修贬居夷陵(今 宜昌)县令时,改其名为黄陵庙,改而供奉大禹。今有考证黄牛庙改称黄陵庙当在明代。 今存黄陵庙已仅剩山门、禹王殿、禹王殿侧的武侯祠等几座建筑,而原来的屈原殿、 祖师殿、戏楼等则早已损毁不存。除禹王殿为明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清末重修。总面积为4 800 余平方米。 禹王殿是其核心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八架橼屋,灰筒板瓦屋顶。面阔五间18.44 米,进深五间16.02米,高15.84米。大殿建筑在由砂土和破瓦砾构成的台基上,台基高约1.5 米左右。大殿采用穿斗式梁架,整个木结构左右对称,36根木柱采用三圈环绕式布局,具有 传统官式殿堂建筑的特点

14、,表现出一种庄重、神圣的气氛。由于禹王殿的木架结构比较注意 整体的构架,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故能历经数百年。期间多次大洪水均未能造成太 大的破坏。 禹王殿高大的殿宇,衬以弧形高翘的屋角,使整座建筑产生一种飞动的韵律,屋脊、 勾头、滴水等地方装饰的龙、凤、花卉等纹饰图案,不仅为大殿增添了活泼的气氛,也是比 较珍贵的艺术作品。 禹王陵的36根木柱上,都留有洪水浸淹的痕迹,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水文资料。 文庙,也叫孔庙,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孔庙也就被称 作了文宣王庙,明代以后称为文庙,以与武庙(关帝庙)相对。 荆楚地区保存至今的文庙有一定数量,其中以宁远文庙最具代

15、表性。宁远文庙既是 目前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文庙,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始建年代最早 的一处文庙之一。宁远文庙始建于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以后历代都曾修葺。现存建 筑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历时十载重建的,共耗费白银六万余两。 宁远文庙宋用前园后院对称式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典雅庄重。整个建 筑全长160.8米,宽65米,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 圣殿,两侧是登圣坊、步贤坊、起凤门、腾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明伦堂、 尊经阁。 大成庙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宁远文庙的大成殿,面阔五间宽21米,进深

16、三间深12米, 高16.5米,重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殿前建有1.5米高的须弥座月台,月台正前方为3 米长的云龙丹墀,其上浮雕五龙戏珠图案。殿内神龛内有高达4米的孔子座像,梁上悬挂清 代皇帝题匾,周围墙上绘有记载孔子生平的圣迹图,檐下及梁上有木雕彩绘的民间传说, 神话故事。尤其是大殿四周20根檐柱是以高4.5米的整块灰色大理石制成,其前后廊石柱直 径达0.8米,以高浮雕加镂空的工艺雕刻蟠龙、飞凤图案,技艺高超,在古建筑中极为少见。宁远文庙于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注释: 参见湖南志省文物志南岳庙条,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参见湖南省志文物志,湖南出版社1995版。 参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