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793504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矿床详查地质报告提纲 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勘查目的和任务第二节 勘查工作区位置与交通第三节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第四节 勘查工作区矿权设置情况第五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评述第六节 本次工作情况第二章 区域地质第一节 地层第二节 构造第三节 岩浆岩第四节 矿产第五节 蚀变及变质第三章 矿区地质第一节 矿区地层第二节 矿区构造第三节 岩浆岩第四节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第四章 矿体地质第一节 矿体空间形态特征第二节 矿石质量特征第三节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第四节 矿石的氧化带第五节 矿体围岩和夹石第六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第七节 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第一节

2、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第三节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第二节 矿床工程地质 第三节 矿床环境地质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第二节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第三节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第四节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第五节 物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第六节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第八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第五节 矿体圈定的原则 第六节

3、资源/储量的分类和块段的划分 第七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第八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第九节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第十节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第十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第九章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第一节 资源形势分析 第二节 矿山开采条件分析 第三节 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第四节 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 第五节 评价方法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确定。 第六节 矿床开发的经济效益概略评价 第七节 综合评价及结论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次勘查地质工作主要成果 第二节 成矿基本规律和找矿方向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 第四节 矿床

4、开采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勘查目的和任务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第二节 勘查工作区位置与交通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第三节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

5、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第四节 勘查工作区矿权设置情况第五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评述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6、。第六节 本次工作情况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第二章 区域地质以l50 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 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l200 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第一节 地层第二节 构造第三节 岩浆岩第四节 矿产第五节 蚀变及变质第三章 矿区

7、地质详细说明矿区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第一节 矿区地层第二节 矿区构造第三节 岩浆岩第四节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第四章 矿体地质第一节 矿体空间形态特征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第二节 矿石质量特征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

8、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第三节 矿石的类型和品级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第四节 矿石的氧化带第五节 矿体围岩和夹石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

9、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第六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第七节 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第一节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

10、、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第三节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

11、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A.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A.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A.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

12、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A.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第二节 矿床工程地质A.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

13、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A.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第三节

14、 矿床环境地质A.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A.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A.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A.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A.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A.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