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784939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迁与史记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

2、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2.史记的成书:1、客观条件: 时代背景: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帝王的重视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2、主观条件: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

3、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础。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3.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

4、衰始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2、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特殊的写作立场: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对历史、社会 独特的理解: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3、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欲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小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和伟大成就司马迁(公元前145-87)字子长,龙门(陕西韩城)人,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6岁时即位,与司马迁相始终写史记重要三点: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祖先司马氏“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祖父司马喜司马绎司马昌司马 司马错(与张仪同僚),并非全为史官。司马谈很有学问,“学天官于

6、唐都,受昌于杨河,习通论于黄子”。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与他博览群书有关系。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有关,曾三次出游。三次出游,司马迁东到泰山封禅,西到陇西,北到内蒙,南至昆明,阻击踏遍黄河、长江、 江流域。(1)第一次20岁左右。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到过湖南沅、湘水(到过江西庐山)。写出屈原列传,是保存最早的屈原资料,到过九巍山,舜埋葬之处;到过会稽山,探禹穴;到过山东曲阜,参观孔子庙堂;到过淮阴韩信故乡;大梁访察信陵君;到过徐州(当时楚汉相争战场)。回来后任为郎中。(2)第二次,汉武帝派他去西南,“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邓、 、昆明”。在这些地方真实地

7、考察,收集资料,对后来写列传大有帮助,如西南夷列传货 列传,回来后父亲病重,赶回洛阳。(3)第三次(公元前110年)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并“率师巡边”,到了呼和浩特、辽西碣石等地。出游活动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所到之处考察了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强棵,访问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和旧故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从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体会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述史记和他的政治见解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3、遭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兵分头进攻匈奴,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

8、古与匈奴兵相遇,被匈奴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迁弩齐发,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随即又调8万骑兵,众寡相差太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伤过半,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共议,大臣门以为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通过平时李陵为人认为),而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有责怪李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让人审理此案。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刑。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

9、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代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著述史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秦朝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纷争、割据,至秦始皇时统一,然而都是十分短暂,汉武帝时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各项具体法令制度建立起来了。对以往历史作全面总结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司马谈临终对司马迁的遗嘱可看成是时代要求的体现 时代条件:汉武帝比较重视文化上建树,“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 这

10、种情况下,一种新体裁著作应当时要求产生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这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自诩很高,自己称为孔子第二,史记成为第二部春秋。从这意义上史记既是他的天才独创,又是时代产物。二、史记的思想内容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和年间(公元前104年左右)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52万字的巨著。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构成。 清朝学者赵翼说:“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是表以采时事,八书以评制度,列传以人物”。本纪: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政绩。表: 是

11、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记事。 书: 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是先秦和诸侯国和汉朝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记载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五种体例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构成史记全书的完整的体系。史记开始称为太史公书,三国以后始称史记,为何叫史记?唐朝 张守节史记正义:“古者有史记言,古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司马迁兼之,故谓之史记”。史记有三家注解:刘宋裴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2、史记的思想倾向1、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史记市一部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了当时所谓占星术、望气术、鬼神之传、

12、相信迷信神仙的思想。“八海求神仙,终无有 ”。封禅书记新 平以望见上,说长安东北有神气称五彩,史记说新 平可言会神者皆作也。2、嘲讽了汉朝统治者鼓吹的天人感应说、君权神授说。天人感应:违反上天意旨,天灾异警告(董仲舒)(司马迁主张天人相分)。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司马迁表示怀疑“天道”,在伯夷列传中认为伯夷、叔齐二人品德高尚都饿死深山,所以作者认为常常是善人恶报,恶人得善报,品行不端正的人飞黄腾达。反之,则遭祸害。因此“余甚惑焉”。这不仅表现历史家思想复杂性,也表现进步思想。3、基本的历史观(1)能自觉总结、研究经济问题。平淮书记载各地区经济情况;河渠书记载夏禹以来水利工作;

13、货殖列传详细描述当时各地生产情况和交易情况。还记载了一些发财致富的布衣匹夫,从而为中国历史学树立了经济活动的优良传统。“凡编户之民,富什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仟则役,万则仆。此物之理也。”指出经济财富与人的社会地位关系。经济与道德礼节关系:“礼生于有而废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则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2)重视人民群众和下层社会力量,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司马迁评陈涉起义“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把陈涉与汤、武相提并论,并把陈涉列为世家,表示尊敬,以爱护的声调给予同情,这作为封建史学家可谓难能可贵。游侠

14、列传记载中、下层人物,记载救人之危、解人之难的侠义之士。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循吏,又往往失望。侠义之士往往同情弱者,反抗强暴,是人民的力量和希望,也表明作者的思想是朝下的。酷吏列传记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群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兵库,释死罪,缚辱即太守、都尉,杀二千石”记载农民起义,可认为司马迁同情人民起义,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3)作者重视整体、重视发展变化的观点,辩护华夏统一,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示历史观念与董仲舒不同。董:天不变,道也不变。迁:历史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董: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迁:对吴起、商鞅变法给予肯定。称商鞅“居五年,秦国实强”“民

15、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肯定他的政绩是因为他的变革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史记还叙述了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如:朝鲜列传大宛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及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后来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加入汉族人民生活范围,使他们政治、经济向前发展。史记所体现的这种历史观念在它之前是没有的,是秦汉以来统一事业在文学史上的反映。4、无畏的批判精神史记不仅敢于揭露历史上许多暴君:夏桀、商纣、周厉等的暴政、暴行,而且还敢于直接抨击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的皇帝,这在封建史学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对高祖刘邦,作者未抹杀其结束楚汉相争建立国家功绩和坚忍不拔的长处,但也没放过对于刘邦的虚伪、狡诈、无奈品质的揭露。如在被项羽追赶中刘邦就一而再、再而三把儿子孝惠、虐人鲁元推下车去。成帝业后又问父亲:“某之业孰与仲多?”“吾乃有 帝之贵也”。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避忌讳的描写揭露了刘邦作为开国之君的面貌,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对于“吕后残害戚夫人”,孝惠帝说“此非人所谓,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司马迁没有考虑吕后是皇帝的曾祖母,同志破了“为尊者隐,为言者讳”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