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78454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秘传穴位疗法经验.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传穴位疗法经验歌诀 人体有病阳先虚、升阳通气开络先、 大椎尾闾通督阳、百会涌泉连上下、 开心活关前后心、神阙命门先后天、 点拨带脉通左右、秘法治病九穴先。注解;通阳的主穴即是大椎穴、此穴可贯通上下左右、四肢百骸、尾闾是内功修炼的一个关窍、其部位就在腰阳关附近、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必须经过的地方、故阳气最易至此最易受到阻滞、凡疲劳或阳气不足者多先在此处特别酸痛、百会穴是所有阳气的交会点、是升阳的第一大穴、而涌泉穴是虚阳上聚的速降首穴、可使虚阳下降则阳气真火更顺利上达。心脏的反应点在心腧、肝脏的反应点在肝腧、胃的反应点在胃腧与膈腧、肺的反应点在肺腧、肾的反应点在肾腧、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腧腧、癌

2、症的反应点在膈腧。 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 一切慢性病 - 足三里、 头痛 -卤会伸展一切经脉- 申脉、 鼻病 -风门一切筋病 - 承筋、 尿多 -小指第一关节、一切骨病 - 绝骨、 更年期- 隐白 一切疹病 - 百虫窝、 咳喘 - 定喘一切主升 - 百会、 胆囊炎-胆囊穴一切主降 - 涌泉、 面瘫 -牵正 内外伤 - 承山 阑尾炎- 阑尾穴 血压 - 三阴交 中风 - 悬钟 经验四穴;血海领血超、膻中气可消、命门阴阳论、全身在大包。独特穴位诊疗;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 男科病亦有反应、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胸腔有病的人膻中一定有反应、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

3、二指肠、胰腺病在中脘有反应的、在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腧附近多有错位、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如果环跳也有压痛即可确诊。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胃肠病在足三里有反应、印堂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太阳、风池、头维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对美尼尔氏病大多一次治愈。中府穴是肺经病变的反应点、坐骨神经痛在天宗附近有压痛、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泽、重按肩井对头痛有特效、呃逆点涌泉、发热取大椎、崩漏取隐白、腹泻便秘取天枢、女人肩背酸痛取附分、膏盲、男人肩膀酸痛取天柱、肩井、肩胛内上角对肩周炎有特效的、涌泉与完骨可治失眠、结肠炎在章门有压痛、

4、胃溃疡在足三里下2寸及梁丘穴有反应、急慢性盆腔炎在三阴、漏谷、阴凌泉穴有压痛、前列腺病在三阴交、漏谷有压痛、胆道病在胆囊穴和外丘穴有反应、阑尾炎在阑尾穴有反应、胰腺炎在地丘穴、下巨虚、足三里下三寸有反应、以上的反应点在同侧。痛经的反应点在关元穴、胃肠痉挛大多在5-8椎之间有压痛点、按2-3分钟即可、连按10天。中药火灸火灸是一种集传统中医火灸与本人经多年临床摸索的经筋平衡法而推出的特殊推拿点穴手法与一体的新型疗法,它不仅运用了灸疗的经络热效应作用加之特殊推拿点穴又综合中医的贴敷法,再加上多年研究的药酒配以人体几个关键部位-头、足、腰骶尾闾、颈肩上背部、肾区及腰骶部、腹部肚脐膝关节。通过手法推拿

5、点穴、疏通。然后点燃药酒,通过抓酒火,控制酒火的大小和温度的高低,将药气在酒火的作用下进入人体经络当中、借助医生手法的渗透力使药物成份通过肌肤进入体内,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理阴阳平衡、扶正祛邪,激活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免疫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药火灸的作用: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运用火灸技术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2、温通经脉- 驱散寒邪,寒者喜温,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火灸疗法通过逐渐加温,可使热力达到体内深层,敷药后达到病灶,温气而行血。因此,本法具有良好的温通经脉,散

6、寒除湿。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火灸为温热刺激, 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差,补中益气-“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火灸对气血运行能起到“推而扬上”的引导作用。如:温百会穴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5、回阳救逆-火灸法治疗疾病有回阳复脉之功,临床上对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证候,用火疗灸技术治疗,能达回阳救逆的功效。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人以阳气为本,得其所则体强而寿彰,失其所则体弱而寿天。火灸能温阳,如用足三里、关元、神阙、大椎等穴位,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治病,延缓衰老,强身益寿之功。 中药火灸的功效 火灸疗

7、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手法加药酒在酒火的作用下对人的肌体进行理疗,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养生、美容 减肥的功效。 火灸的独特功效,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主要表现在: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活化全身细胞,激活全身机能;祛除体内风、湿、寒、热、毒等。它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特别是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有特殊疗效,是日常保健的首选方法。聚休闲、保健、美容、塑身于一体。 中药火灸应用范围; 对失眠多梦、神经衰弱、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腰间盘病、四肢麻木、静脉曲张、腰肌劳损、肩背酸痛、风湿、类风湿、胃胀胃寒、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妇科炎症、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前列腺炎、

8、肾虚、手脚凉等效果显著。 传统中医火灸疗法,又称火疗、灸疗、灸法,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堪称世界医学中的一朵奇葩。灵枢官能中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扁鹊心法亦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空间医学理论指导下的火灸疗法,是集传统中医火灸与空间按摩手法于一体的新型疗法。以我们经络堂自己精心研制的药酒为原料,以人体的几个关键部位头、足、尾闾、颈肩上背部、神阙、膝关节等为治疗重点,以畅通人体空间、推动能量运行、改善功能、祛除疾病为目的。 治疗时,按摩师首先对治疗部位进行按摩、疏通。然后,点燃药酒,通过抓火

9、,控制火的大小和温度的高低,将火作用于人体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部位,借助酒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味和热,借助按摩师手法的渗透力,增强药物的渗透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作用。 火灸的部位通常有头、足、尾闾以及右肩胛。火灸头部,可以打通人体能量通道,为体内的能量运行寻找通路。火灸右肩胛,目的是开通人体的外焦通道,加速体内能量与外界的交换与更新。火灸足部,目的是增强推动力,促使体内能量由下向上运动。火灸尾闾,能够启动人体的原动力,启动人体的能量储备。还有一些其他的部位,比如肚脐、大椎等,视被治疗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火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根据部位的不同,接受火灸治疗时,可仰卧或者俯卧,要放松身体,放松大脑

10、,放松心情,以配合治疗。不必担心火会燎伤皮肤或者点着头发,按摩师均经过严格培训,在接触被治疗者时,已经将手上所带的大部分火扑灭,只是借助适当的温度。如果感到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可以与按摩师沟通,以便按摩师及时调整。单项治疗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火灸头部后,可自然晾干,使药物漫漫渗透并得以吸收,以加强疗效,也可使用电吹风吹干。天凉时,要注意头部和颈部保暖,以免受风寒。治疗结束后,应及时补充水分。 严重的皮肤病患者,如牛皮癣、疥癣、红瘢狼疮,以及体力极度虚弱者,不适合接受火灸疗法。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效果不同,慢性病、疑难病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稳定,可称

11、得上是 “绿色疗法”。 经筋平衡点穴疗法 本疗法是在传统经筋学的技术上,结合现代医学,中医理论基础、结合神经反射学、人体解剖学、中医经络学为指导思想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研究,发现了经筋、肌筋、神经、血管骨之间存在的特异关系,使慢性疑难病的治疗简单化、快速化,只要患者一说症状,马上就知道病根在哪里,省去了不必要的检查,本疗法以特殊手法点穴、理筋为主临床配合脏腑指针点穴、药罐推刮、火灸、药泥热灸疗法、自动发热膏药、透骨灸、经筋推拿膏、罐灸、火酒推经、无痛刮痧、足底罐灸、脚穴诊疗、不打针、不吃药、鼻炎不治鼻、头痛不治头、腰痛不治腰、腿痛不治腿、脚痛不治脚、胃病不治胃.专治病根,采用特定手法(不按摩)疗效

12、可以立竿见影。当面止痛,患者马上信服你,在病根处外贴药磁灸或药泥热灸外敷持续治疗,达到彻底治愈之目的。由于注重病因治疗,所以远期疗效好。本疗法为纯绿色疗法、简单安全无副作用。对身体进行整体调理,从而达到健康调理养生的理想效果。 通过上述方法的调理可以快速平衡体内的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各种症状,使其由于经脉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经脉的瘀阻畅通、气血运行正常.。 运用独特的经筋平衡法进行调理、见效快,时间短无任何副作用。 本方法对胃肠功能紊乱及身体於阻导致的肥胖有明显效果、如四肢肥胖、大肚子、腰部赘肉、臀部赘肉、肩背肥厚及全身肥胖等有特殊效果。 同时对头痛、失眠、颈肩痛、心烦胸闷、由寒大引起的胃胀满、胃寒、痛经、经期紊乱、闭经、经量多或少、手脚凉、宫寒、及各种颈颈肩痛、肩背劳损、风湿痛、肩周炎、腰肌劳损、增生及各种腰腿痛的调理有显著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