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大地的震动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770076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大地的震动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5 大地的震动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5 大地的震动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5 大地的震动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5 大地的震动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大地的震动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大地的震动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三合小学 程定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2. 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3.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二)能力目标:1.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2.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三、教学难点: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思考、统筹的能力四、教材分析 大地的震动 这课是在第 14 课大地的变迁 的学习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地表剧烈的变化”。 本课时教学内容有“地震产生的原因”、“了解地震危害”、 “地

2、震避震” 三项活动。 在这个内容板块中, 我们要让学生以课件演示地震、 学生动手实验、 亲身演习避震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 创设地震真实情境, 引导学生对地震的了解,掌握一些避震、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学情分析 关于地震, 学生知道得不少,他们已经非常现实的直观感受。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利用好学生对地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 同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 对学生关于地震的了解为次要点,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六、教学准备 1、 地震资料收集指南, 让学生搜集地震资料。 2、 视听材料准备: 地震图片、 地震视频、 地震教育视频 3、

3、 实验材料准备: 筷子、 毛巾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观看汶川大地震视频资料。)师:是什么灾难导致这么大的危害呢?(指名回答。)师:对,地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15大地的震动)师:关于地震,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自主质疑。)真棒!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的危害、地震前的预兆以及如何紧急避险。(板书:成因、危害、前兆、避险)(二)模拟实验,认识地震成因。(1)师: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2)师: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

4、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师:请同学们把带来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教师相机板书:挤压 弯曲隆起(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师: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假如这根木

5、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教师相机板书: 断裂(三)交流资料,认识地震的危害过渡: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的地震都要发生几百万次,只是绝大多数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危害。了解地震的危害?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过资料搜集的手段对地震的危害展开探讨。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地震引发房屋倒塌;地震致使公

6、路和铁路扭曲,变形;被震裂的大地;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印度洋海啸为例)。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老师也找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展示有关地震的图片,辅以语言渲染,使学生加深认识,入情入境地体验地震的危害。老师相机板书: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海啸、山崩.(四)探究体验,掌握避险知识1、了解地震的前兆谈话:地震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时刻都在发生着的自然现象,只不过绝大多数的地震我们人事感觉不到的,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是下雨前的预兆,地震前有预兆吗? 教师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预兆的信息,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然后课件出示地震前兆的一些表现,最后展示顺口溜,让学生节奏朗读,既加

7、深了解,又争强了课表内容的趣味性。 2、交流、了解紧急避险方法假设地震突然发生,我们该怎么办?指导阅读p88-89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1)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躲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可避免被室内震落的砖块等砸伤。2)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墙根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时三角空间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间。3)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不应跑回大楼里。4)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

8、筋,遇震不慌。切忌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5)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师生明细: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学会在地震时的避险方法和知识很重要。当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就能从地震中顺利脱险。3、课后拓展平安演练简单进行一个地震来临十秒倒计时避险的预演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解正确的地震避险方法。八、课堂小结说说我们学到了什么,怎样学习的。教师最后用六个字来告诉学生面临地震灾害应有的态度,即:沉着、冷静、有序。鼓励学生用智慧和勇气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大地的震动课堂点评1、本课程老师通过对

9、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地震的危害,地震的前兆、地震的紧急避险方法等形成地震的系统知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研究的资料,如: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紧急避险方法等进行收集、分析、探究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会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己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3、注重科学习惯的形成。通过有关地震原因、地震危害、地震的前兆、紧急避险方法等资料的搜集,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和事实,此时引导学生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