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76345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脊椎动物学主要名词解释物种: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区域、具有共同基因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双名法:属名+种名+定名人(属名:斜体,首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斜体,小写;定名人:正体,首字母大写)。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组织: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及细胞间质构成组织。动物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渗透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液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如无光下眼虫可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

2、物质。 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或由于某种未明的原因,身体缩得呈圆形,同时分泌一种胶质物质形成坚厚的一层或两层外膜包围本身,形成包囊。这是原生动物的一种适应现象,可以抵抗不良外界条件,保护个体存活;便于借气流或水流向远处传播;有利于在不利条件下进行生殖。伸缩泡 是原生动物的一种收缩和扩张可周期的交替的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的液泡。赤潮:有些海产鞭毛虫如夜光虫等在海水被大量的亚硝酸根、硝酸根、磷酸根离子污染时,可大量繁殖密布海面而造成自然缺氧死亡,并分解释放出金色拟脂物质,使海面呈暗红色或褐色,并散发出臭味。黑热病:利士曼原虫造成的疾病称黑热病;主要在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内发育,寄主被它们大量寄生

3、时,出现发烧、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以至死亡;由白蛉子进行传播。裂体生殖:成熟后的疟原虫进行裂体生殖,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也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为营养,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小体,称裂殖体或潜隐体。当裂殖子成熟后,破坏肝细胞而出,才能侵入红血细胞。动物性营养:动物通过取食活动而取得营养。食物进入体内后经消化酶的消化才能被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如变形虫通过伪足的包裹作用吞噬食物。中间寄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如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原肠腔:在胚胎发育的原肠胚阶段,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因此称

4、为原肠腔。裂体腔法: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例如软体环节节肢动物。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例如后口动物的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等。原口动物:在三胚层动物中,胚胎发育中的原口(胚孔),后来发育为成体的口,这类动物称为原口动物。包括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裂腔动物等。后口动物:在三

5、胚层动物中,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口的动物。例如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等。直接发育:胚后时期的早期个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果与成体大致相同,则在胚后时期无需经过重大变化,就可发育成为成体,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直接发育,或无变态。例如寡毛类动物。间接发育:胚后时期的早期个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果与成体不同,则在胚后时期需要经过重大变化,才可发育成为成体,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间接发育,或变态。例如涡虫纲的吸虫绦虫的发育。生物发生律:德国人赫克尔用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胚胎学方面的工作,于1866年提出来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或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现其祖先的主要发

6、育阶段。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为止的发育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为止。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指一个类群(种属科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侧生动物: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后生动物是与原生动物相对而言的,指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侧生动物除外)。如腔肠动物。两囊幼虫:海绵动物特有。胚层逆转:海绵动物个体发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随水流出,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其鞭毛的动物极细胞分裂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植物极的大分裂球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与其他

7、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正好相反,称胚层逆转世代交替:在生活史过程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如薮枝螅。多态现象(刺胞动物):在一个群体上有不同的个员(如生殖个员营养个员保护个员等)之分,其在形态和生殖上都有了分工,称为多态现象。如贝螅。辐射对称: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例如腔肠动物。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如海葵。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特有。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

8、也称左右对称。;例如扁形动物。皮肤肌肉囊:指扁形动物的体壁,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平滑肌)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体壁包裹全身,兼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梯形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从“脑”向后发出34对神经索,其间有横神经相连,形如梯状,称为梯式神经系统。原肾管:有排泄管和焰细胞组成。排泄管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通常由具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焰细胞)。有排泄孔通体外,其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如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后肾管: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和中胚

9、层共同形成,按体节排列,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一端开口于体腔内,为具漏斗状带纤毛的肾口,另一端开口于下一节的体壁为肾孔。通过肾口在体腔中收集代谢废物。排泄物主要是氨尿素等。假体腔:线虫体壁围成的广阔空腔称为原体腔,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的残余发展成的,体壁只有肌肉层,没有体腔膜,为封闭系统,充满体腔液。 为体内器官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体腔液的流动具循环的功能;体腔液可作为一种流体静力骨骼,维持体形,并能使身体更迅速地运动。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真体腔,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有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体壁中胚层形成肌肉层和壁体腔膜,脏壁中胚层形成消化道肌肉层和脏体

10、腔膜。真体腔的形成导致了闭管式循环系统的形成;促进了消化管的完善,提高了消化效率;与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有关。链状神经系统(索式神经系统):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组成。脑可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节发出神经质体壁和各器官,司反射作用。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是异律分节。使动物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如节肢动物的身体。疣足: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

11、空,与体壁相通。闭管式循环:血液只在血管中流动,不流经组织间隙,这种循环形式称为闭管式循环。如蚯蚓。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形式称为开管式循环。如河蚌节肢动物。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为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有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几丁质外骨骼:节肢动物外骨骼的主要成分为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几丁质,并还含有大量钙质,这种外骨骼称为几丁质外骨骼。这些物质都由位于外骨骼内面的一层上皮细胞分泌而来。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是在胚胎时期,由于体腔囊断裂解体与残余的囊胚腔相互沟通而形成的腔隙,其内充满血液,也称血腔。马氏管:存在于

12、蛛形类和昆虫类的排泄器官,位于中后肠交界处,为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血腔中收集代谢产物。不完全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翅在幼期虫态的体外,成虫的特征随着幼期虫态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书肺:为蛛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衍生,是内陷物。增大了表面面积,以促进气体交换,还可使宽广的表面不暴露于外,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是动物对陆栖生活适应的结果。 书鳃:肢口纲动物如鲎的呼吸器官,其5对腹肢的上肢后壁突起形成扁平书页状鳃叶共约150片,组成一枚书鳃。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也称单性生殖。

13、例如轮虫及许多昆虫。次生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成体的体制是五辐射对称,但其幼虫是左右对称。也就是说其体制是在进化过程中演化而来的。水管系统:为棘皮动物特有器官,是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包括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管足吸盘坛囊等部分。担负运动的功能。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骨骼: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担轮幼虫二、比较1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原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后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

14、相反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2原肾管和后肾管原肾管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后肾管是某些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两端开口,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肾口开口于体腔,肾孔开口于体外。3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辐射对称是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为辐射对称。是一种原始的、低等的对称形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适应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两侧对称是从扁形动物开始,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称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4皮肌细胞和

15、皮肌囊皮肌细胞是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皮肤肌肉囊是扁形动物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5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是血液始终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6真体腔和假体腔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原体腔(或假体腔),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形成的空腔,仅有体壁中胚层,无体腔膜。存在于原腔动物。7渐变态和半变态两者的相同点是发育都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不同点是渐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都相同,只是翅和生殖器官还没发育成熟。半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别。8内骨骼和外骨骼内骨骼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是生活状态的,可随动物体生长而生长;外骨骼是由外胚层分化的表皮分泌物形成,是非生活状态的物质。三、试述无脊椎动物各门的主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