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755159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独塘一中 程明慧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3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情感应该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不能为了一时的享受而放纵自己的情感。 4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对人要尊重、对事要一丝不苟的态度。 5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要永远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预习二、导入新课1导语。由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婚姻导入,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师: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忠诚、最持久的婚姻的是谁和谁的婚姻?生

2、齐答: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姻。师:对。关于周恩来和邓颖超你们了解哪些呢?生1:周恩来是建国后的第一任总理。生2: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1925年与邓颖超结婚。师:很好。周恩来总理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伟大人格魅力的人,他胸怀大志,在十二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周总理的一生为建国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进入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力保国,使我国经济、政治上历经艰险而终于转危为安。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

3、。三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长安街,驶往八宝山的时候,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街旁,目送总理,这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共同的报国的理想和志向使周恩来和邓颖超颖超走到了一起,他们于1925年结婚,周总理于1976年逝世,他们伉俪情深,相敬如宾。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全国人民的孩子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收养了一些孤儿,后来成为总理的李鹏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婚姻走过了50年的历史,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样的博大深广的感情基础,他们的爱情有如越久越醇的美酒,一直被人称颂。1988年的春天,邓颖超84岁时,在西花厅看到海棠花又开了,她睹物思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口述了

4、本文,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看看他们是如何相知、相爱、相伴一生的。2.作者简介。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四、 理解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

5、文。五、 探究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2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

6、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

7、,体贴之心。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六、问题研讨1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它由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

8、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邓颖超与周恩来两心相照的眷眷深情,也使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2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3说说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甲生: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有利于直接抒情。乙生:我觉得,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

9、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丙生:我认为,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师评:三名同学说得很好。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拉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这样就会产生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4写出本文的结构特点。七、语言品析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句中加点的“又”字用得好在哪里?)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2在你参加

10、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开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它蕴涵着祖国亲人的深情厚谊。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

11、它还要动人。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引起许多美好遐想。触物生情,追忆“看花的主人”。真是“羁客有家归一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啊!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八、 小结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敬之情。标点故事:对牛弹琴1945年8月28日,周恩来等人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其间,国民党代表大发谬论,周恩来义正词严地进行反驳。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便恼羞成怒地叫道:“对牛弹琴!”周恩来听完后微微一笑,立即回敬了一句:“对,牛弹琴!”在场的人都非常佩服周恩来敏捷的才思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第二课时一、 齐读课文第三部分(

12、7-9)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归纳: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到相爱,定约。第9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二、 探究1 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

13、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2 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3 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

14、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三、 品味本文的语言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的鼓舞,以力量、以启发。四、 小结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文间情深感人,令人动容,“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有时战斗在一起,有进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五、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