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750190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6.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对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

2、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先教学口算,后教学笔算。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接着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比较顺的。在教学口算时,不安排笔算的练习,能减少笔算对口算的干扰。学生口算能力强了,对笔算也有好处。除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单元还要口算几十加几十得一百几十以及相应的减法,几百加几百得一千几百以及相应的减法。这些口算可以应用于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逻辑前提。教材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化解学习

3、难点。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隔位退位的减法更加困难。为此,教材通过内容的编排分散难点。用两道例题教学加法笔算,前一道例题侧重于计算法则,只涉及一般的进位。后一道例题集中解决难点,专门教学连续进位。同样,笔算减法也安排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只涉及一般的退位,后一个例题着重教学隔位退位的方法。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没有一步问题的新授内容。编排一些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重温学过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如何确定解题思路,这能为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

4、题的策略作些铺垫。教材没有单独编排估算的例题,而把估算教学融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和笔算结合着教学。这样安排,体现出估算不是一种完全单独的算法,它与口算、笔算有着内在联系,估算是为了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教材结合计算练习,适当安排一些探索规律的题目和“动手做”。目的是增加计算练习的趣味性和数学思维的强度。1. 教学稍复杂的口算,鼓励学生通过分解和转化,利用已经掌握的口算完成新的口算,并通过评价各种算法,在比较中自主选择易行、高效、少错的方法。(1)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中会出现多种算法。分析各种算法,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位数加两位数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

5、口算。即都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等基础性口算,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不同点是具体的分解和转化有差别,计算过程以及每一步计算的具体内容不同。教学时首先要关心的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的理解,以及表现出来的思维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因为这些转化不仅解决了新的计算问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2) 分析每一种算法,找到其特点、优点、缺点,引导学生优化算法。教学时还要关注各种算法的特点,以及对后续计算学习的影响与作用。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尊重多样化的算法;另一方面应分析各种算法的利弊,引导一些

6、学生改变自己的计算习惯,采用更有意义的思路与算法。(3) 引起学生对进位、退位的注意,避免由此造成的错误。进位加和退位减,往往是计算错误的高发区。减少算错、避免算错,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进位还是不进位、退位还是不退位。为此,教材里有如下的安排。 把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编成题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编成题组,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先判断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教学时还应注意的是,得数几十多只要求学生想在脑子里(或者说出来),不必要求写下来,因为这是需要努力培养的习惯。如果学生能够自觉运用估计的结果,口算的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2. 在练习里教学其他口算。3. 结合加、减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以两种方

7、式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1) 在“想想做做”以及练习里,编排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新学习的计算解决这些问题。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主要是相并关系的问题和相差关系的问题,都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继续安排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解题,重温并进一步体验相关的数量关系,为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小学生积累数量关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先是结合四则计算的意义感知实际问题里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是从各个实际问题里提炼出具体的数量关系,然后是从大量同类的实际问题中概括出常见数量关系。教材还编排了用直条图和线段图呈现的实际问题。直条图和线段图直观表达了数量关系,如果把这些关系再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8、,能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经常注意提炼其中的数量关系式,是学生感悟和积累具体数量关系的过程。(2) 编排例题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给出答案”的过程组织教学。 理解题意包括读题、说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首先是读题,要读题目里的对话和文字叙述,要读图画里潜在的数学信息;接着是说题,把从题目里看到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完整地说出来,形成一道口头语言叙述的实际问题;然后是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和

9、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有哪些可用的数据以及解题任务。 分析数量关系的起点仍然是实际问题里的情节,学生熟悉的事情能唤醒他们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分析数量关系不能停留在情境和直接经验上面,还应引导学生从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上展开讨论,从而感悟解题思路。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他们有经验可以利用。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经验的表现。教材要求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路。 列式计算是具体实施解题步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应该分两步解答,要写出每一步的算式、得数以及单位名称。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体会第二步算式是如何利用第一步计算得数的。

10、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思路,因此题目有不同的解法。教材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解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解答。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群体的解法是多样的,学生个体只要用一种方法解题,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检验解题结果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能保障答案的正确性,还是一种好态度、好习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有些目标可以落实在自觉检验解题结果上。培养检验习惯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让学生知道怎样检验,二是给学生留出检验的时间。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检查一遍、再解一次是一种方法;看不同解法的结果是否相同,也是检验。这道例题的检验,上述的两种方法都可以

11、使用,每一名学生只要用一种方法检验就够了。检验可以口算,或者在草稿纸上进行,一般不要求学生写在作业本上。要教育学生应该在检验结果正确以后,才写出答句、回答问题。4. 在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例4教学三位数加两位数,其后的“试一试”是三位数加三位数。例6教学三位数减两位数,其后的“试一试”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这是教材的有意安排。两道例题各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三位数加法或减法的笔算法则,二是加法或减法的验算。(1) 联系旧知识,突出新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把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在此基础上继续

12、教学三位数加法,应教学的新知识包括:百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百位进1,百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千位进1。(2) 回顾反思所进行的计算,总结计算法则。笔算法则讲述的是竖式计算的步骤、方法与注意点。法则的得出是对已经进行的一类计算经验的总结,更是以后进行同类计算的依据。从思维角度讲,得出法则是归纳推理,应用法则是演绎推理。所以,计算法则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效率。计算法则通常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一般存在于数学书里,过去数学教科书里陈述的法则,就是文本化的法则,由许多数学术语构成。另一种是经验形式,存在于个体的认知结构之中,它虽然没有文本法则

13、那样严密、精炼的语言表述,却十分管用。其实,人们学习了文本法则以后,还需要把它转化成个体的经验,才能运用自如。可以这样理解,文本法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陈述性知识,而个体的经验性法则,使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形成计算能力,必须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3) 验算加法和减法。人们进行计算,其结果应该正确。如果得出错误结果,所进行的计算就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学生学习计算,应该有追求结果正确的自觉性。否则,其危害不只是算错了,更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扭曲。教材结合计算法则的教学,及时指导学生验算,培养他们自觉验算的习惯。验算加法,一般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加一遍。如果两次计

14、算的结果相同,表明计算一般是正确的。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同,则说明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验算减法,可以把差与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学生对这个数量关系缺乏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这种验算方法。让学生通过验算,体会“可以用加法验算减法”,明白“差加减数应该等于被减数”。根据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关系,还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验算加法;根据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关系,还可以用“被减数减减数等于差”验算减法。教材不希望把这些验算都教给学生,因为他们还不具备理解这些验算方法的知识基础。况且,验算方法讲得过多,未必有利于培养验算习惯。培养验算习惯,首先要教学验算方法,以及书写出验算的格式。更重

15、要的是,教学不仅要对学生提出验算要求,还要给学生留出验算时间,并赞扬经过验算发现和改正错误的同学,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5. 突破连续进位、连续退位、隔位退位等计算难点。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隔位退位减等之所以成为教学难点,并不是它们有更多、更难的知识要教,而是学生利用已有的加、减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或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甚至前一位上是0,无1可退,还要从更前的数位上退1。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里有以下安排。(1)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在面对比较麻烦的计算时,估算能轻松地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如果不需要精确结果,问题也许

16、就解决了。即使需要精确结果,估算对精确计算也会起积极的作用。例如,支持精确计算的进行,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初步教学估算,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第一,两个加数都是很接近整百的数。学生面对这样的加法,容易看成相应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出大约几百。如果一个甚至两个加数不是很接近整百的数,把题目看成整百数相加会比较难,而且估计的结果与精确计算的得数距离较远,是低年级学生难以跨越的障碍。第二,估计的过程想在脑子里,说在口中,不要求写出来。即把一个加数看成几百,另一个加数看成几百,几百加几百得到几百都是想的和说的,不是写的。第三,要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估算,让学生体验估算能方便地解决问题。(2) 指导学生计算连续进位加法、连续退位减法。教材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