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745548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硅谷的故事——钱颖一.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硅谷的故事钱颖一山向南到圣何塞,大概纵深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就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么一块小地方顶我们3亿人左右的产值,真为可观。硅谷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在过去几年中,特别是1996年以来,显得格外红火。当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硅谷最早的创业家是惠普公司 (Hewlett-Packard)的两个创办人。他们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白手起家,在一个车库里研制出了振荡器并创办了惠普公司。现在的惠普公司仍然是硅谷雇员最多的公司。在惠普的发展史上,也有过多次转产的经历,先是做精密仪

2、器,后来又做计算机、打印机等等。另一个对硅谷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公司是 5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硅谷后来许多著名公司的创业人都是从那个公司出来的。有趣的是,当初他们离开仙童公司的原因,是不满该公司老板因发明半导体而获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专横作风。他们后来自创企业,发誓树立新风气。硅谷是什么?硅谷这块土地原以农业为主,特别盛产大樱桃,直到70年代还到处可见樱桃树。在外人看来,硅谷是高科技的圣地。但是从来没有人或政府定义过什么是高科技,或高科技含量。硅谷在不断的创新中变化,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

3、0年代又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硅谷是变化的。硅谷也有起落。比如房价的涨落就是明证。1991年买的房子到1995年房价大概跌了20%,近年来又涨上去了。所以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整个美国也一样。80年代日本气势汹汹,把汽车行业占领了,家电行业也占领了,还买了很多美国标志性的房地产。有统计说美国在80年代损失了5000万个工作岗位。然而,就是因为损失了这5000万个工作岗位,90年代创造了7000万个附加值更高的工作岗位,使美国经济焕发了新的气象。如果没有80年代的阵痛和调整,就没有现在的繁荣,这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调节过程。硅谷是一个奇迹,一个资本主义

4、的奇迹。之所以称它是奇迹,是因为它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不要说中国人,亚洲人,就连欧洲人也都惊叹不已,未曾料想到硅谷的火热。有人把互联网看作是可与18世纪工业革命相比的又一次有深远意义的产业革命。我们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很多事情还看不清楚,无法判断。但是互联网已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对硅谷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理论和经验数据解释它成功的奥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我这些年对硅谷的个人观察以及同硅谷各种人物的交谈,来讲一个硅谷的故事。二、“硅谷文化”有一种看法,认为硅谷就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很多的资金加总而成。这是一种机械的“三合一论”,与硅谷的发展事实不符。1

5、99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 萨克森尼安(AnnaLee Saxenian)写了一本书: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该书比较了波士顿附近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顿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波士顿靠近纽约这一金融和商业的中心。在80年代前,128 公路周围的高科技遥遥领先于硅谷。但是80年代以后,硅谷超越了前者。对此连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说,她在80年代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原来的主题是想论述硅谷为什么将走下坡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硅谷的收益增长得更快。这引起她

6、深思,她试图去解这个迷,于是写了这本书。显然,著名学府和充足资金并不是造就硅谷的充分条件。那么,硅谷奇迹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硅谷人,还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少人把硅谷的成功归因于“硅谷文化”。然而“文化”一词太虚泛了,它可以把我们尚不理解的因素都装在里面。但有一点大家都同意,那就是硅谷文化的重要成分是创业文化。那么又是什么构成创业文化呢?虽然我们还不能对此有准确的说法,但我注意到近年来硅谷人喜欢形容硅谷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 (Habitat)。用一个生物学的术语来形容硅谷文化,的确耐人寻味。栖息地原指动植物栖生之地。动植物之所以在此栖息是因为环境适宜,而环境则包括了

7、复杂的因素,比如气温、湿度、植被,还有许多我们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硅谷说成是高科技创业公司的栖息地,说明其中层次复杂,难以用机械或电子工程的术语来恰当地形容它,最好用生物的术语作类比。这一栖息地至少包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萨克森尼安的书讲到,128公路周围的公司(比如王安公司,Digital,Prime Computer等等)大而全,自成体系,配件相互不通用。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生产方式。而在硅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专业化,不同公司生产的部件相容。这种开放型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快速的革新。第二,硅谷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听说某人原来在3Com工作,后来

8、跳槽到另一个公司。两年后又想回来,但觉得有点不好意思。3Com公司的人说,没有关系,我们非常欢迎你回来。这在其他地方恐怕就比较难了。在硅谷,有时候换公司你都不用换停车场,因为停车场的这边是你原来工作的公司,而对面可能就是你将要去的公司。伴随着人才流动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第三,加州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法律并不相同。一位法学专家特别指出,美国各州都有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雇员受雇时,要签一个保证书,防止将来跳槽时商业秘密被泄露。在其他州这一法律的执行过于严格,使得原公司比较容易告成跳槽的人。但在加州却不是这样,这就有利于跳槽。第四,硅谷人容许失败。在硅谷失败

9、了不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干另一家公司。在硅谷常听到这样一句话:Its OK to fail,即失败是可以的。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得人人都想跃跃一试,开创新企业。这也对不想试的人造成压力。若在其他许多地方,失败了则会遭人白眼。第五,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Live to work ),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工作为了活着”(Work to live)。硅谷人是工作狂。工作本身是乐趣。创业本身是目标。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们穿的是牛仔裤,吃的是比萨饼,喝的是可乐。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财富相比小得不成比例。第六,在硅谷工作的外国移民特别多。美国已是移民国家,但硅谷尤其吸引新移民。硅

10、谷是多民族的大熔炉。如果任何地区人的才能的自然分布是相似的话,那么能更多吸引新移民的地方将不成比例地获得更多的聪明才智。在硅谷有两种新移民数量最多,一是印度人,一是中国人(包括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的)。“IC” 本来是集成电路的英文缩写,在硅谷它成了印度人(Indian)和中国人( Chinese)的英文缩写。第一代新移民尤其工作努力,因为他们没有本土可依靠,故此背水一战。第七,美国的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NASDAQ)股票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绝大多数硅谷公司上市时还不赢利,因此没有资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于是NASDAQ股票市场为这些公司上市开了方便之门。众所

11、周知,公司上市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方式,而我更想强调的是上市又是激励创业者的主要动力。以上只是对构成硅谷栖息地的不完全的描述。这些因素一起造成了一片新天地。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刚刚开始。三、企业家与创业公司我们常常会把企业家和经理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英文里企业家是Entrepreneur,由此衍生出“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一词。经理是Manager,来源于“管理”(Managing)一词。企业家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新想法、新产品、新工艺、新人马、新市场,从无到有,弃旧从新。企业家与革命家相象,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甘冒风险,不喜欢四平八稳。企业家创建一

12、家公司成功后,往往卖掉这个公司,再去创办另一家公司,以此为乐。硅谷有一位名叫罗伯特. 克拉克(Robert Clark)的企业家,创办了网景公司(Netscape)。在这之前,他创办了好几家公司,办好了就卖掉。现在他又在创办第7家公司。企业家往往没有受过正规的商学院教育,所以没有现成的框框。但经理则不一样。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要管理好一个现有的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愿也不应冒太大的风险。经理往往受过正规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有的还是名牌大学毕业。当然,企业家和经理之间有关联,有先是企业家后又成为经理的,也有先是经理后来成为企业家的,或者一个人同时既是企业家又是经理。

13、例如,惠普的两个创业者是企业家。但惠普成长起来以后,他们又是很好的管理者,很好的经理。但这不是通则。在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素质不太容易既适合做企业家又适合于做经理。一个很好的企业家可能是非常糟糕的管理者。比如思科公司 (Cisco)的创业者是一对夫妻,他们的管理技能就很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往往后来会被股东炒鱿鱼。在硅谷,创业是一种风气。其他地方人们多热衷于买卖股票。但在硅谷,人们想的是如何自己创业,乃至于发行原始股。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Ideas)。现在,从有一个想法到公司上市,大概只需18个月,而且这个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创业人发扬的是 “延安精神”、“插队精

14、神”。大家挤在租来的小办公室内,每天喝点可乐,吃点比萨饼,穿着随意甚至邋遢。近几年来,特别在与计算机有关的公司,创业人起初不拿工资。他们拿干股,等将来公司上市,或者卖给别的企业时发大财。因为那点工资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要发工资的话,还要筹这笔钱,成本会很高。比如Hotmail是一个印度人办的公司。他的公司从创业到卖给微软仅一年时间,以上亿美元成交。微软愿意出大价钱的原因是它拥有几千万的客户,而 Hotmail说,我们的客户就是我们的资产,估价时可比照有线电视客户的价值。企业家创业的公司,上市或者卖给其他的企业后,创业家就此大功告成。通常创业家不愿意在公司里继续干下去,而是另起炉灶

15、。思科公司的创始人8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做工程师。在工作中,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在计算机之间加一个硬件便可以使联网变得方便。他去找校方,但校方不愿意搞,他又问能不能介绍给其他大学,校方也不愿意。一气之下,他和妻子跑到旧金山,用25美元注册了一个公司,取名Cisco,是旧金山英文名称San 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公司的标志是金门大桥。他们没有钱,就用信用卡上的一万美元透支开始创业,制造了第一台网络联接的路由器 (Router)。企业家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找风险投资家要钱。风险投资的资金对企业家来说成本高,甚至本人会被炒鱿鱼。此事就发生在思科公司,下面还会讲到。创新与创业又是两个密

16、切联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可以在已有的企业中实现,也可以通过建立新企业实现。创业(Start- up)指的是在已有企业之外建立全新的企业。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已有的、技术力量和资金都很雄厚的大企业,而是产生在那些看上去既无技术力量,又无资金的新立小企业。比如,个人电脑是由苹果公司的两个年轻人发明的,而不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发明的。又比如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最初是IBM向微软购买的。显然,无论论技术还是资金,当时的苹果和微软公司都无法与IBM相比。这不是一个简单易答的问题。它可能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激励。大公司无法给创新者提供足够的报酬,因为风险太大,报酬要足够大。缺乏激励导致许多新想法无法在大公司中生长。二是约束。大公司内部创新往往会受到软预算约束的困扰:在一个大公司内部,停止一个项目或关闭一个部门是很困难的决定。而市场淘汰一家小公司则轻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