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74225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外贸 经济 的 发展 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2212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经济地位。但 中国 市场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诚信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已危及到我们正常的经营环境。我国外汇市场信用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矛盾问题较多,加之 法律 法规的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信用制度和信用机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对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再加上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观念等原因,造成社会各大领域信用失范现象比较普遍,外汇市场也不例外。为解决市场经济中不讲信用的问题,我国相

2、继成立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协会,出台的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更有对诈骗等犯罪课以重刑的规定,而国际贸易交往中也不乏资信调查项目,这些都对规范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但却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灭不讲信用的违法犯罪活动。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着以下几大挑战:一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与外国 企业 同台竞争的局面很快就要到来;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老问题急需解决;三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必须得到控制。这些问题都同样存在于外汇市场经营管理中,且都与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关。而就解决信用问题而言,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为完善信用管理立法,没

3、有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没有建立信用管理中介服务机构,更没有开展过有关信用管理的全民 教育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目标信用是 现代 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间,以某种经济生活需要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它形成于古代,而广泛流行于近现代商业和 金融 领域之中,是从属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产物,从而构成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和社会生活现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正常商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大约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摸索出了一整套的管理社会信用的成功经验,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和

4、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维护市场秩序,还可以预防和发现违法犯罪。当前,随着我国涉外经济主体的越来越多,涉外交易日趋频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国家外汇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是保证外汇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作为外汇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管部门,外汇局在监管外市场主体及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整个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针对出口企业的出口核销荣誉企业制度、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企业外汇账户监测系统、外债纺计监测系统、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的开发运行,建立了信用信息的采

5、集渠道,并对银行、企业等不同经济主体建立了信用档案。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我们已经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但是要完成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不断加强与外贸、海关、商检等部门的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逐步扩大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并要在现有的分散管理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数据,构建国家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在于促进和培育社会信用,形成诚信的制度规范和社会环境。国家外信用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是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促进外汇市场信用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外汇市场社会秩序和经济正常地

6、运行和发展。首先,国家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应把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法规情况纳入到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中来。对于认真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法规、诚实守法经营的金融机构,将在管理业务下放授权及新业务准人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恶意违规经营的金融机构,除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增大惩戒力度,督促外汇指定银行自觉守法经营。其次,积极探索建立涉汇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采取分类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企业在国际收支申报、结售汇、核销等方面的信用档案,并采用相关标准进行打分、评级。同时,将涉汇企业在夕市场的信用记录与其他管理部门共享,以鼓励诚信,遏制失信行为。第三,对于政府而言,不仅要建立公

7、开的社会信用信息资讯 网络 ,而且要发挥信用监管的职能,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整合各行业信用记录。政府信用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加强外汇管理单位和执行机构自身的信用建设,带头讲诚信。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法规导向、监督管理的功能,确保公平竞争有法可依,使外汇市场信用服务机构真正在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下提供信用产品和服务。政府在建立匡家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应该是起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 发展 的作用,而不应参与主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否则就

8、失去了信用管理服务的中立、公正性质。突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支持培育外汇信用评价中介市场,推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征信机构的介作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介市场的发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信用体系的成熟度。外汇管理部门作为社会行为的监管者,同时也是信用体系的建设者之一,有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违规信息披露和信用鉴证等方式,与海关、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共同支持和培育 企业 信用评价市场,通过银行的海外机构和代理行收集本地外贸客户的海外资信情况,有效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第二,重点支持比较优势产业,优化信贷环境。外汇信用体系建设要从各地 经济 、

9、金融 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扩大外汇市场环境建没覆盖面,逐渐下放外汇业务经营权限,增强县级外汇管理职能,鼓励金融机构结售汇业务延伸到县镇,改变县域外汇管理所处的薄弱化状态;切实提高资源丰富地区的业务贡献度,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切入点,灵活运用外汇市场为之服务,引导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逐步走向规范经营、诚实守信的道路第三。配合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建立行业守法守信记录和评价制度。为促进各地区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要逐步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机制,建立统一的本外币资金监测系统、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及本外币账户协调监管机制。加快制定土会信用信息法,以配合加入wro对信息公开化的要

10、求,以 法律 的形式规范金融机构自觉上报公共信息、征信数据,保证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全面取得和使用。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制度,打造一个信用信息开放和公平享用、使用信息的环境。第四,配合政府规范金融部门行为,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尤其如此。银行应配合政府部门严格履行对社会的承诺,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而社会执法部门也要公正、廉明,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证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金融部门应恪守承诺,认真履行职责,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第五,大力推广信用管理 教育 ,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

11、发展的平台。培育推广对外汇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教育是外汇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建设国家信用体系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虽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诚实守信,却可以迫使每个市场经济主体面对诚实信用的选择。银行业应深刻认识到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大力加强社会信用观念建设,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从宣传教育人手,着力营造“人人重诺,行行守信”的社会氛围,为提高社会公众信用、企业信用水准奠定基础,也为融洽银企关系打下稳固的基础。第六,加强外汇金融生态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也是再造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金融生态

12、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的建设;涉及到金融部门如何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涉及到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涉及到不同主体的定位;涉及到金融经营管理理念,等等。经济市场呼唤诚信,社会发展也离不开来自各币场主体的相互信赖,而国际贸易交往更需要以诚信为基础,银企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只有以市场为基础,以信用为依托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而外汇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GDP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在各市场主体信用良好、整个社会信用体制完善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其调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