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73740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缪和通过涣卦九二爻云:“古之君子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夫时至而能既焉,散走其时,唯恐失之。故当其时而弗能用也,至于其失之也。唯欲为人用,动可得也哉!”周易涣卦九二爻辞云:“涣奔其机,悔亡。”王弼注云:“机,承物者也,谓初也。二俱无应,与初相得,而初得散道,离散而奔,得其所安,故悔亡也。”缪和亦云:“贲,几也;时也。”“圣人知福之难得而贲也,是以有矣。”可见,王弼是吸取了缪和等先儒的相关思想资源的。由于先秦儒家奉行的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的原则,故在时势艰难的情况下,君子往往采取的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生

2、活方针,奉行“遇不遇,天也”的天人观,把“时”看得非常重要:“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但是,人的主观努力,对于先秦儒家来讲,从来就没有丝毫的懈怠过,人与天的步伐永远是相协调的,终日乾乾,无一息之停。艮彖就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毫无疑问是对先秦原始儒家思想的继承。孟子万章下云:“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因为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圣之时者”对此,笔者已在拙着彖传的性情思想研究中进行了阐

3、述,这里已经没有赘述的必要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帛书易传有一篇题为二三子的文字,以“龙之德”形容“圣之时者”的风采,其行文上天入地,有天地人上下“一本”的色彩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龙形迁遐,宾于帝,神圣之德也。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方。穷1行乎深渊则鱼鲛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守弗干。曰: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能蛇变,有能鱼变。鸟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2行焉,有弗能察也。知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察其义,至巧不能赢其文,不能察也。焉,化虫,神贵之容也,天下

4、之贵物也。曰:龙大矣。龙之刚德也,曰3行易,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讳贤,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其方一也,至用也,而名之曰君子。” 12“能阳”是一种时势下的状态;“能阴”是另一种时势下的状态。阳,则能“高尚齐乎星辰日月”;阴,则能“下纶穷深渊之渊”。但不论高、下,“风雨避向,鸟兽弗干”,“既能云变,又能蛇变,又能鱼变,飞鸟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缪和第2-3行“古之君子时福至则进取,时无则以让”之文学性、艺术性、夸张性的描述。由周易涣卦之九二爻推出“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的思想在缪和中是开篇第一个问答中的内容;而在二三子中,畅言“龙之德,”也是开门

5、见山,一下笔就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笔者以为,在先秦儒家看来,整个周易的卦爻体系都是不同时势下不断向前推进,给人们制造的各种吉凶悔吝的人生机遇、厄运或境界,在这些无止无尽的、不同的人生境况下,人们就因时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人生选择,当然在情感上自然就会激发起迭荡起伏的波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整个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体系,实际上就是一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彼此摩荡的心理、性灵、情绪不断推进的历史。所以,在儒家看来,全部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时”的产物,卦爻之消息盈虚、因革损益的走势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非人力能够左右的。因此,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云:“遇不遇,天也。”这里的“天”,就是天道流

6、行而下贯到人身上的一种外在的力量,是之谓“命”。这种“命”,或“时”的外在规定,虽然极为重要,但它并不是“穷”与“达”的全部原因。它只能一部分原因,而且是外在的原因。它真正强调的是人的德性修养和人格境界的提升,并且最后又将这种“命”与“时”化解为我的“性”与“情”。帛书二三子讲的是“龙之德”,其主题是龙的“神圣之德”。上文我们已经说了,贯穿缪和始终的,只有一个“德”字,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穷达以时云:“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芝兰生于幽谷,非以无人嗅而不芳。无茖蓳,逾宝山,石不为开,非以其善负己也。穷达以时,德行一也。

7、”由此可见,真正能够促使缪和“古之君子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的动力是他心中的“德”;真正能够使二三子中的龙,因时而动,“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的真正原因,也是“龙”本身的道德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和鼓荡于心中的志向随时在改变人之所以为人的性情存有方式。它们的迁移轨迹是,由道德境界的高下,产生了心志情趣的高低,心志的驱使,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性情方式。因此,帛书易传要篇云:“无德则不能知易。”此之谓也。进一步来讲,二三子中的“龙”,或“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或“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风雨辟乡,鸟守弗干”,具有强大的道义精神,所向披靡,能云变、蛇变、鱼变

8、,“鸟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应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唯意志论观点,而且天马行空,是超人式的英雄主义:“知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察其义,至巧不能赢其文”,这与孔子之天生人成、孟子之充塞宇宙、至大至刚的自由人格是有内在联系的,深得通行本易传“贞下起元”之要义,因为通行本易传彖传之“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所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贯通天人的人学理想。在这样的情形下,“命”不仅不是宰制人的至上规定,而且是磨砺人格,打造性情、提升境界的工具。缪和在性情思想上的另一个突出点,是在对蒙卦卦辞思想的提拔中,依据先秦儒家人学,提出了基于卦爻体系的“成人”学说:“夫内之不咎,外之不逆,昔昔然能立志于天下

9、,若此者,成人也。”关于“成人”的理论,论语中曾经有过多方面的探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天乐。”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一个从现实之鸟兽草木到慎终追远,再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迈进。宪问的表述,一是在知、不欲、勇、艺的基础之上“文之以礼乐”就“可以为成人”。这是一种高远的“成人”的标准。当今之世,只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行了,其中,第一句讲的是在顺境中要“思义”,第二句讲的是在逆境中要挺

10、身而出。“要”,按杨遇夫先生的解释,为“约”的借字,“约”,为穷困之意。实际上这正是系辞传中“三陈九德”中层层展开的“德性”境界。不同的是,孔子的表述理论性较强,而周易之六十四卦之卦爻体系所展现出来的更加直观、细密、具体罢了。由于缪和中关于“成人”的思想是基于卦爻辞对先儒的思想进一步的整合,因此,富于特色。依托于易经的卦爻体系,主张成人之路在“日夜不休,终身不倦,日日载载必成而后止”是缪和“成人”思想的第一层意思,明确地贯彻了论语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努力学习的理念。从易经的思想体系来讲,就是“君子终日乾乾”,也就是缪和所云:“恒其德,贞,妇人吉。男德不刚,又祸。”“日夜

11、不休,终身不倦,日日载载必成而后止”,学习的内容是书、春秋、诗等经典传承的“仁义之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实,“物未梦頫而先知之者,圣人之志也,三代所以治其国也”,这是心中有德,而且充满智慧的结果。否则,“无实而承之,无血而卦之,不亦不知乎?且夫求无又者,此凶之所产也,善乎胃无所利也”。心中无实,情中无诚,无恤而卦,此大凶之象也。缪和之“日夜不休,终身不倦”的学习内容,还在于可以上达于天的德性,最后的结果是可以“闻其始而知其冬,见其本而知其”。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圣人”。商“汤之德及禽兽鱼鳖矣。故共皮敝以进者又余国”“吴王夫差攻,当夏,太子辰归冰八管。君问左右冰注冰江中上流,与士饮其

12、下流。江水未加清,而士人大说。斯垒为三队,而出系荆人,大败之,袭其郢,居其君室,徙其祭器。察之,则从八管之冰始也”。这就是“闻其始而知其终”的真正含义。以心中之德感人,以性情之诚动天,通过主观的努力,下学而上达,“其思虑举错也,内得于心,外度于义。外内和同,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适人心”,就把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仁义,上下“一本”,融铸于一身,“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昔昔然能立志于天下”。就是通行本易传“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的另一种表述,都是“男德”之“刚”的表现,也正是“成人”之

13、所以为“成人”者。缪和在性情思想上的第三大贡献在于:“明焉不以,圣也不自尊,世。谦之初六,谦之明夷也,圣人不敢又立也,以有知为无知也,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动焉无取也,以使其下,所以治人请,枝群臣之伪也。”13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我们知道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定的道家成份。这里的引述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道家思想。但是,治人之“情”、“伪”的思想,是原始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自古有之,这是先秦儒家“礼学”的本质: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

14、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自卑而尊人,表面上看是为了保位、安身,但是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来讲,这只是第一步,它的真正目的是承天之道,不滥用其锋,引而不发,在整个社会倡导一种好的民风,以“治人请,枝群臣之伪”。孙希旦解曰:“礼所以治人情,修仁义。尚辞让,去争夺。故人必有礼,然后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无礼而不危者。”14 礼记集解又引应镛云:“礼之大原出于天,故推其所自出而本之。效法之谓地,故因其成法而效之。列于鬼神,充塞乾坤,昭布森列而不可遗。达于丧、祭、射、御

15、、冠、昏、朝、聘,人道交际,周流上下而无不通。法于天地鬼神者,所以承天之道;达于天下国家者,所以治人之情。”15 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其中有了更为高深的提拔。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这里所说的殷道之坤乾,就是指殷代的归藏,16 其书以坤领乾,以柔为尊。饶宗颐先生云:“归藏卦名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有少数差别,足见殷人阴阳之书之坤乾,基本上已用六十四卦,因人损益之,改首坤为首乾。”17 所以,根据周易的成书过程,我们发现,缪和“以有知为无知也,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的思想,以及第36行之“聪明睿知守以愚,博闻强识守以浅,尊禄贵官守以卑。若此,故能君人。非舜,其孰能当之”等从谦卦延伸出来的思想,早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潜伏着,18 很难说一定是吸收了黄老哲学才形成的东西。19上引缪和第33-34行的内容可以抽绎出以下几条:第一,“以有知为无知,以有能为无能,以有见为无见”的前提,是“君人者”自己必须“惩忿窒欲”,多方面的克制自己, “奢侈广大,游乐之乡不敢渝其身焉”;第二,缪和云:“用涉大川,吉者,夫明夷离下而川上。川者,顺也。君子之所以折其身者,明察所以。是以能既到天下之人而又之。且夫川者,下之为也。故曰:用涉大川,吉。子曰: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