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心要.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735558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弥陀经心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阿弥陀经心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阿弥陀经心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阿弥陀经心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阿弥陀经心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弥陀经心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弥陀经心要.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密二祖王骧陆阿阇黎略传 王骧陆阿阇黎讳宰基,字骧陆,号仁知居士,祖籍浙江省海盐县,生于一八八五年三月二日,圆寂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乃二十年代崛起之“印心宗”无相密乘心中心法第二代传人,世人尊称“印心宗二祖”。阿阇黎为海宁县望族王公欣甫之子,父因守正而去官。母蒋氏笃信佛教,乐善好施,善国画,尤擅兰花,号称砚香老人。阿阇黎天资聪颖,孩提时即能读金刚经。及长,发奋读书,熟于经史,十八岁中晚清秀才,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英文。一九0七年(光绪三十三年)赴印度、南洋一带考察,遂一一朝拜释迦世尊圣迹,并谒高僧,求佛法,立志弘扬正法。回国后,供职北洋政府交通部,皈依霞光和尚,布施济贫,广结善缘。当时虽

2、禅净兼修,不敢自信有把鼻。二十年代任五省邮政督办,设衙门于成都,目睹军阀战乱,荼害黎民,深觉宦海浮沉,实无是处,乃离川,拜庐山东林寺高僧大愚阿阇黎为师,虔修无相密乘心中心大法,得悟心要,为大愚祖师入室弟子。心中心法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行世之密法,可直证心地,融通禅净,仪规简练,易于下手。阿阇黎明悟后,在天津、上海创办印心精舍,灌顶传法,大悲利生。仅1934、1935两年,在天津开讲四百余次,学法同人,得悟本体者不可胜数。阿阇黎著述甚丰,写有金刚经分段贯释、圆觉经抉隐、大鉴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弥陀经分段正义、乙亥讲演录、入佛明宗答问、六字大明咒修法、印心语录等,共数百万字。一九五八年阿阇黎现病相于沪寓

3、,谆谆开示学人:“要弘扬大法,济世度人。”热泪盈眶,再三叮嘱。病笃,手结随心陀罗尼印契数日,右侧吉祥卧,安然而终。谨为铭曰:大法崛起,印心是宗。承先启后,威德靡穷!利乐含识,德业綦丰。祝师再来,广济迷蒙。菩萨戒弟子徐恒志和南敬撰二一年四月初八1阿弥陀经心要 王骧陆 壬冬月讲演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观自性,外参经论,一切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因为(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

4、窍。我今先要诸君明白此念佛之物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请以余所得心要,一知半解,与诸君参究。大众要明白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修净土是要双修,不要单修。云何单修?单信西方之弥陀,自己发愿往生,专赖佛来接引,自己却不用功,改除习气,是谓单修。云何双修?明自己之本心地,其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与弥陀不二,感应道交。在在处处若有此心,佛即不来而来,我亦不往而往。朝于斯,夕于斯,娑婆不异西方,开口都是念佛。无能念,无所念,水不离鱼,鱼却忘水,不立弥

5、陀见,不立净土见,当下即是往生,是谓双修。但口说而心不行,执持名号,心不发信愿是为单修;心口相应,是为双修。其实双修易,单修难;双修得自在,单修反吃力;双修决定往生,单修断断无用。要如是修,方为正修正行。但念佛之前。必应具几个先决条件。(一)须先认识何为净土。(二)须先明白阿弥陀三字作何解,而往生净土者是我何物。(三)明了修持法门之次第。若此三项未曾明了,则虽持名万遍,只如鹦鹉学舌,全不中用。所谓为经所转,并非转经。兹分述如下。 (一)净土本有理净土,事净土。事净土者,西方极乐世界,确有依正庄严佛土是也。理净土者,我之心地自性清净佛土,在在处处皆是西方,十方与西方不异是也。再将净土二字分别解之

6、,则净乃扫除一切习气,使无污染之义;土乃指本心地而言,我之本觉妙体,原来亦是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寿命亦无量无边,与佛同体不二。我与弥陀本无来去。本无隔绝。迷则西方变阿鼻,悟则阿鼻即西方。故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二)复次,阿弥陀者,其义即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大自在之毗卢藏性是也。盖阿为无生义,弥为大自在义,陀为如如不动义。我之本体,圆觉妙心,既同弥陀,则往生云者,乃不得已而为方便说耳。既无来去,何复言往;既无生灭,何复云生。故往生之物,非我有相之躯体,乃我本无生灭来去、恒常不变之如来藏性耳。 (三)言修持法门。先述信、愿、行、证四项。 第一信者。非单信西方之

7、庄严佛土,即算发信心也,必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本可一样成佛,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别。此信是为甚难。若能信心不逆,一念净信,即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即非凡夫境界。故非信得真实,信得坚切,则愿力不强。古德云,信果佛易,如信释迦弥陀等佛是也;信因佛难,信一切众生及我自己因地皆可成佛是也。故曰难信之法。经云,初发心时,既成正觉,是以信为诸行之母。 第二愿者,发愿也,愿即志也。士何事,曰尚志。发愿即是立志,发愿成佛,是立无上之志。但若专心发愿生西,慕彼有相功德庄严,尚不离贪著,非真发愿也。经云,若乐小法者,即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故愿非大不可,愿大成

8、就大,愿小成就小。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者,必发大愿。谓我今愿生彼国,为自己成佛故,为救拔一切有情故,非为贪得故,斯是真正发愿。故经内有应当发愿者三。第三行者,修行也。非谨持名号之谓修,当时时厌离生死,念念不忘弥陀,口持心行,绵绵密密,即得三密瑜珈境界。所谓净法有力,则染法无力。其能不恋贪,不念嗔,不念痴者,以念佛、念法、念僧有力也。不念此,即念彼;不念西方,即念地狱。当下即是,毋庸犹豫。似此专一诚修,一至七日,心不颠倒,并颠倒心亦不可得,自然一心不乱。一心即是无心,心不可得,为正修行。又修行者,破见浊也。若有净见,对面即立秽见,不得名为修行。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为众生方便说一切法,皆属净土

9、。文殊以有佛见,尚贬向铁围。故见不净,心不净,即土不净。是以信坚愿大,合之为正行,非仅口持即谓行也。一句弥陀顿超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前际后际皆断,心行处灭,本是无生法,更是无上密乘。玄奘法师所译经,本于正念思维。而鸠什法师所译经,重在执持名号,其实不二。以思维时,不离口念;口念时,不离心行。古人观念并重,非若今之偏执不化也。密宗释弥陀有四,曰浅略,深秘,秘中秘,秘中深秘。亦无非念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同体不二之意。故一句弥陀,即是密宗,非可割裂分家者也。第四证者,实证也。以心与境界,体会通达之谓证。经云,惟佛与佛,乃能证知。是言以心印心,只自己知,非他人可测。又证者,随信愿行三者而转。信愿行修得如何

10、,则所证得亦如何。若澈了诸法空相,约理言,自是无修无得无证。但理事圆融,又何当废修,修则证在其中矣。 以上释四项竟,再申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系借佛力,但感应力弱,应力亦弱。余念佛十年,始终不敢自信有把鼻。十八年修心中心法后,回头再行念佛,方知念佛法门之微妙,并悟得阿鞞跋致之意境。盖一心不乱,定要平时做到,断非临时措办。故于念佛法门之外,当参究密法以为正助,其境界,实不可思议。自承前此种种罪过,净密分家,罪同谤佛。佛在世时,本无禅密之分。后人为方便计,暂分以求专一,非故立门户也。所谓归元不二,方便多门。若固执已见,严立门户,仍为执着,从何解脱。试问证至无生法忍时,心且不有,谁为立者,谁为证者。

11、莲池大师发愿文云,愿于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云云,是岂摒绝禅宗者耶?近人执定非净不修,反对密宗,自己却又持往生咒。故知执持名号,为修净方便法门之一。一切法,皆是佛法。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岂有修持他法而弥陀不许往生之理。今借一句弥陀,念至万法归一,再念至一不可得,方为成就。即持他法,亦可同样成就。惟向西愿力,不得有二。念到一念无念,斯名正念;一相无相,斯名实相。至见实相时,自然心无系念;无系念,即是解脱。经云,解脱即是如来,即是涅槃。行者断不可自安劣小,以为此生决难办到,尤不可视他人亦是劣小。作此见者,是增上慢,即是不明净土,决定不得往生。 念佛之法,

12、初念,宜随众合念,音调应与众合。不必字字出声,应用息气法以调伏之,时时换气。休息时,心念仍属不断。第一要与大众和合同声,次则与众念不如与少数人念,少数人念不如独念。念六字,不如念四字;念四字不如念一字。本来南无阿弥陀佛之本音,乃“南无阿米达菩大耶”,论理亦应传后再念,与持密不二。所谓念一字者,即四字中重一字,如重一陀字,而得抽空以作观想,最为得力。又念佛时间,切不可太长,以念念不断为上。最好念一刻钟,禅定一刻钟,轮流观念。今人以多数为胜,以声宏为高,终不辨功德为何物。妄将念佛功德,当作锡箔寄库存放,其愚诚不可及。今姑妄立一功德格曰,念佛至一分纯熟,即一分功德;十分受用,即十分功德。改去一分习气

13、,即一分功德;改去十分习气,即十分功德。熟在自心,自心即是宝库。若云念至明心见性以为功德者,彼必惊怖不信,异日再说可也。 前云读经亦是念佛,故经书不可不参究。兹守定一弥陀经而参之,当将心地与文字合参,方得利益。姑举经中主要字眼,一一点出如左,与诸君一谈,或能悟及西方意境之微妙耳。 从。从者,指此世界而言。极乐国土,实在此土之西,以娑婆为本位。若娑婆更在极乐之西,则知极乐为东方矣。故不可执着极乐国土定在西方。 极乐。极乐言无有众苦。此苦字,包括世间乐在内。以世间乐,终非究竟,仍归于苦,必苦乐皆尽,方名极乐。 成就。成就言圆满也,此指西方成就门,成就功德庄严也。 变化。变化所作,非定指法音宣流,乃

14、指彼土众生,心境亦各各随时变化,双方感应之不同耳。 五根五力等。三十七助道品,本当一一具足,而此经只从五根起,可见前数种,修净土者,已无所用矣。 自然。言熏习之成就,其极乐意境,油然而生。 光明无量一段。表阿弥陀佛与十方法界众生,同此法体,故同一光明,同无障碍。弥陀不来而来,众生不去而去。如帝珠网,光光圆融,只是有迷觉明暗之别,故不得单指弥陀一面而言也。 寿命无量一段。与上同一意义,以不生不灭之如来藏性,无圣凡,无东西,无来去也。 皆是阿鞞跋致。皆字,言必皆俱阿鞞跋致资格,方可往生。应上众生生者四字。应当发愿。应当二字,何等郑重,今特劝告者三。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因缘,必具足而多,

15、少则不成就也。 若一日至七日。有三义: (一)一日不成,至七日必成; (二)一日至七日中,不定于何日证入一心不乱;(三)一日至七日,日日皆如是,均指一心不乱而言。 一心。一心者,无心也。证至无生,已无可乱之物,自然一心不乱。若定执一心以为心,此一心,仍可执以颠倒。故曰一念无念,斯名正念。 即。即与接不同。接者,两物相应之谓。即字,乃指当下即是,本体不二,故知不得已而言往耳。所护念经。应注意此经,是否指弥陀经。若专指此文字弥陀经,则佛未说此经以前,十方诸佛所护念者为何经乎?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此言发愿时,即与往生不异,因此心量,绝无障碍。 于发愿时,即已与往生不二。见浊。五浊中以此浊为最难除。因众生一切颠倒,皆从我见起,是诸病之根,百魔之首。但众生偏不信此见为浊见也。 难信之法。难信者: (一)疑西方有如是功德庄严而惊怖,故难信。 (二)疑临终时弥陀化身接引之无望,故难信。 (三)疑自己小根劣慧不能成佛,故难信。 (四)刚强众生,难调难伏,故难信。 (五)不知自己同是毗卢佛性,虽痛切告之而不信,故难信。 作礼而去。他经末句,多言信受奉行,此则言作礼而去。此去字,乃指心向往之之意,此表当时听者,皆已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也。 以上释经文中之应参究者竟。再言经文次第如左: 一、弥陀经文体裁。只佛独说,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