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方法课题.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73530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科研方法课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医学科研方法课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医学科研方法课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科研方法课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科研方法课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孕妇与不孕症妇女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 要迎春一、课题名称:孕妇与不孕症妇女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二、立项依据: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在临床上非常多见, 已经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孕妇和不孕症妇女都是Uu和Ct的易感人群,Uu, Ct是孕妇和不孕症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最常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我们就妊娠期和不孕症患者Uu, Ct感染作出初步研究,研究两者Uu和Ct感染的情况,以便进一步做好围产期保健,提高妊娠质量及查找不孕症患者的病因,便于临床治疗。 三、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了解孕妇与不孕症妇女解脲支原体(Uu), 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情况. 方法

2、:孕妇534例和不孕症患者124例分为两组取其宫颈分泌物检测Uu,CtDNA,并抽取空腹血清,采用Uu, Ct蛋白芯片方法检测两组血清中的Uu,Ct IgG抗体,以了解两组患者Uu, Ct感染的情况. 结果:孕妇与不孕症妇女Uu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而Ct感染率则不孕症妇女明显高于孕妇(P0.05). 结论:Ct感染在不孕症的病因中更具意义。2、研究对象: 1、对象200307/2004 02来我院妇产科和生殖门诊就诊的孕妇534例和不孕症妇女124例(丈夫精液分析正常,多数为继发性不孕患者),检测其血清Uu和Ct IgG抗体及宫颈分泌物Uu和Ct DNA3、研究的方法用PCR方法检测孕妇及不孕

3、症妇女宫颈分泌物Uu和Ct DNA,其取材方法是:用扩阴器扩开阴道后,取消毒棉拭子,拭净宫颈外口分泌物,弃去. 再取一支棉拭子,伸入宫颈管内,停留30 s,沿管壁旋转3 wk后取出. 放入装有1 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悬浮,再挤干拭子中的水份,取出拭子,弃去. 试管于-4冰箱保存待检. 试剂由上海复星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扩增产物经含EB染色剂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凝胶置于紫外检测分析仪上观察,如在450 nm处出现橙黄色条带,则标本中有Uu核酸存在,如在225 nm处出现橙黄色条带,则标本中有Ct核酸存在. 检测结果见Fig 1. 用蛋白芯片(南京大

4、渊生物医学试剂有限责任公司)方法检测两组血清中的Uu和Ct IgG抗体. 此蛋白芯片是渗滤式免疫反应芯片,使用间接法原理,胶体金标记. 可分型检测,多项同检. 以微孔滤膜为载体,利用微阵列技术将纯化的UuI, II群及CtLGV, CtBT群特异性蛋白固相于同一膜片上,并利用微孔滤膜的渗滤、浓缩、凝集等,使病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膜上快速进行,再以免疫金作为标记物直接在膜上显色,显色后的芯片放入芯片识别仪,在专门软件支持下对不同点阵的灰度值进行分析,实现了对两种病原体的抗体进行同步检测.4、资料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11.5进行统计学分析,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可行

5、性分析2.1孕妇与不孕症妇女宫颈分泌物Uu和Ct DNA检测情况将不孕症患者组设为第一组,例有文献报道,PCR检测法检测Ct灵敏度及特异性可达94100,可作为临床检测的实用方法,尤其适用于Ct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无症状携带者的检查. 蛋白芯片法目前正开始应用于临床,蛋白芯片法是一种检测Uu和Ct的新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但其准确率稍低于PCR检测法. 我们采用PCR检测法和蛋白芯片法同时检测,可提高检测数为124例,孕妇组为第二组,例数为534例. 两组患者采用PCR方法检测Uu和Ct DNA不孕症患者Ct感染率显著高于孕妇组(P0.05). 不孕症患者与孕妇Uu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

6、,均在33%左右. 两组Uu和Ct感染的总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孕妇与不孕症妇女蛋白芯片法检测两组血清中的Uu,Ct IgG抗体情况同样将不孕症患者组设为第一组,孕妇组为第二组. 两组患者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两组血清中的Uu和不孕症患者与孕妇染率无统计学差异。6、研究成果Uu和Ct感染是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女性感染支原体可导致生殖道炎症,使黏膜细胞坏死,输卵管纤毛运动停滞,引起不孕1. 不孕症妇女Uu和Ct感染的阳性率,各地报道不一, Uu感染率为27.2%47.1%, Ct感染率为23.8%44.1% 2-4. 本研究中,不孕症妇女Uu感染率为33.06%37.10%,与各地报道一致,但Ct感

7、染率在10以下,显著低于前述研究,可能有地域差异. 不孕症患者Uu和Ct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未怀孕妇女. 孕妇Uu感染率可高达40%80%. Ct感染率国内报道为1%34%,国外报道为2%47% 5,6. 一般人群支原体感染率为19.35%,衣原体感染率为0.05% 7. 妊娠时由于多种激素水平的改变,机体内环境变化从而更适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其中包括Uu和Ct的繁殖,此外,妊娠期妇女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多种病原体乘虚而入,所以孕妇的Uu和Ct感染率较正常非孕妇高. 可见,不孕症妇女和孕妇均是Uu和Ct感染的高危人群,所以对不孕症患者及孕妇进行Uu及Ct的检测是防治不孕症及防治围产期并发症的

8、重要方法. 从研究结果看出,不孕症患者和孕妇Uu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Ct的感染率,但前者Ct感染率显著高于后者. 李琰等8报道,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的Uu DNA阳性率分别为26.7%,34.4%,而正常早孕为8%,Ct DNA阳性率分别为26.0%,23.8%,而正常早孕为6%,提示Uu及Ct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 Uu和Ct同时感染是引起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参考文献1 赵晓岚,楚雍烈,叶国玲,等. 反复流产和不孕症与支原体和免疫因素地关系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0):1884-1886.Zhao XL, Chu YL, Ye GL, et al. Associatio

9、n of myloplasma and immune factors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sterilityJ.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3;24(20):1884-1886.2 张兰英,王成瑜. 不孕症妇女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的临床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2(86):746-748.Zhang LY, Wang ChY. Clinical analysis of infection of ureaplasma urealyicum and chlamydia trachomatis i

10、n infertilityJ. Chin J Planned Parenthoodol, 2002;12(86):746-748.3 朱军,王卫萍,陈亚利,等. 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探针杂交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比较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2(1):35-38.Zhu J, Wang WP, Chen YL, et al. Comparing of detecting chlamydia trachomatis wit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DNA probe intercrossJ. J Southeast Univ (Med Sci E

11、d), 2003;22(1):35-38.4 胡德芬,段炼,刘晓兰.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119例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2):1497-1498.Hu DF, Duan L, Liu XL. Clinical analyses of 119 cases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genital ductJ. Acta Acad Med Mil Tert, 2001;23(12):1497-1498.5 陆春,朱国兴,顾米泉,等. 子宫颈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186

12、6例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产科杂志,2001;17(12):729-730.Lu C, Zhu GX, Gu MQ,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the infections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ureaplasma urealyticum, mycoplasma hominis and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cervices in 1866 casesJ. Chin J Practical Obstetrics Gynecol, 2001;17(12):729-730.6 郭英花,刘颖. 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与胎膜早破、早产的关系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16(1):11-13.Guo YH, Liu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lamydia trachomatis or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fection and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 or premature deliveryJ. J ChinaJapan Friendships Hospital, 2002;16(1) :1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