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72969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区水量平衡分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灌区水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2009年吉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农业综合开发南澳陂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次初设的灌区水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主要是在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并结合遂川县水利局2009年编制的遂川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对灌区供需水量平衡做进一步的分析。本次灌区各水源点的天然来水径流计算采用南溪水文站作为参证站。南溪水文站站址位于遂川县珠田乡境内,座落于遂川江流域左溪河下游,站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910 km2,其历年径流资料见表4.1。表4.1 南溪站历年年平均流量表单位:m3/s年份年均流量年

2、份年均流量年份年均流量196521.9 197923.4 199335.2 196619.4 198031.0 199446.9 196719.8 198138.4 199536.2 196832.8 198238.5 199624.8 196918.8 198338.5 199752.2 197047.8 198435.2 199840.8 197120.3 198526.6 199924.7 197225.1 198623.1 200034.8 197351.4 198734.6 200132.7 197427.8 198831.3 200247.6 197552.2 198924.6 2

3、00321.6 197634.2 199039.3 200428.8 197731.7 199132.5 200521.8197821.7 199233.2 200629.7本次取水的主要水源南澳陂引水工程位于南溪水文站下游0.5km处,其径流量可直接移用南溪水文站径流资料即可。灌区其余主要水源芦陂、龙陂均位于南溪水文站下游,降雨量及下垫层条件与南溪水文站控制流域相似,可按照集雨面积比推求其径流量。以南溪水文站年平均流量、79月流量进行频率分析计算,频率曲线采用P型适线,经计算历年年平均流量频率适线参数为:Q年=32.5m3/s,Cv=0.29,Cs=2Cv;79月流量系列频率计算参数为: Q

4、79=88.1m3/s,Cv=0.57,Cs=2Cv。不同频率年平均流量、79月流量和102月流量设计值见表4.2。表4.2 南溪水文站不同时段径流频率分析成果表时段均值(m3/s)CvCv/CsQp(m3/s)P=15%P=50%P=85%年平均32.50.29242.231.5922.947988.10.572138.1278.7639.62灌区设计保证率85%,根据灌溉用水调节计算的需要提供代表年径流过程。代表年的选择以不利径流调节为原则,主要以年平均流量、79月流量进行控制,经分析,选出设计代表年(P=85%)为1978年。根据设计代表年流量年内分配情况,确定典型年各水源点设计水平年(

5、P=85%)各水源点径流量见表4.3。 表4.3 各主要水源点代表年月均流量表单位:m3/s月份南澳陂芦陂龙陂现状年(2006年)设计水平年现状年(2006年)设计水平年现状年(2006年)设计水平年一月915.20.30.61.83.1二月19.512.70.70.53.92.5三月32.424.71.20.96.55四月42.325.61.618.55.1五月2846.711.75.69.4六月46.748.31.71.89.49.7七月24.315.60.90.64.93.1八月29.822.31.10.864.5九月71.513.72.70.314.31.3十月20.115.10.80

6、.643十一月11.3110.40.42.32.2十二月11.29.050.40.32.21.8年平均28.821.71.10.85.84.34.1 灌区现状水平年水量供需平衡分析4.1.1 现状水平年的确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灌区现状作物组成和复种指数主要为沿用原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设计数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灌区作物种植面积与作物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2009年遂川县水利局在农田灌溉规划报告编制过程中,对灌区作物种植面积与组成做了调查。本次初设认为2009年遂川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调查数据更能反映灌区农业生产现状,故现状水平年作物组成和复种指数资料采用2009年遂川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调查数据

7、。根据该报告,灌区现状水平年确定为2006年,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为3.1051万亩,复种指数为2.31。4.1.2 灌区水资源南澳陂灌区的水资源包括地表和地下两种,主要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仅作为灌区用水的补充。由于灌区地表水资源丰富,所以本次不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和计算。灌区内主要地表水资源为南澳陂引水工程,另有龙陂、芦陂两座小型引水陂,南村水库、龙上水库、三里坑水库、塘背水库等4座小(2)型水库,大垅水陂等6座微型水陂、大坪塘坝等8座小型山塘作为补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来,遂川县已对一些小(2)型水库进行了安全鉴定或除险加固,故本次初设根据安全鉴定或除险加固情况,对灌区主要水源工程的

8、水利特征参数进行了复核修改,具体详见表4.4。4.1.3 灌区分区划分根据灌区分布及水源情况,为便于水量计算,将南澳陂灌区划分为东塘塘背片、枚江中心片、珠田泉江片、西灌片等四个片区:东塘塘背片:位于灌区东北部,其水源主要以塘背水库、芦陂为主,南灌区东干渠作为补充;枚江中心片:位于灌区中部,其水源主要以南澳陂东干渠为主,三里坑水库、龙陂作为补充;珠田泉江片:位于灌区西南部,其水源主要以南澳陂东干渠为主,南村水库、龙上水库作为补充;西灌片:位于灌区西部,其水源为南澳陂西干渠。南澳陂灌区水源现状基本情况表水源名称建设地点水源类型控制流域面积(km2)库容(万m3)控灌片区设计灌溉面积(亩)实际有效灌

9、溉面积(亩)总库容兴利库容南澳陂珠田乡引水工程910全灌区南村水库珠田乡小(2)型水库114.711.1珠田泉江片500500龙上水库泉江镇小(2)型水库1.11912珠田泉江片320280三里坑水库枚江乡小(2)型水库5.4331.7317.09枚江中心片1100900塘背水库雩田镇小(2)型水库2.0836.724.5东塘塘背片29001400芦陂枚江乡水陂34东塘塘背片龙陂枚江乡水陂182.6枚江中心片塘坝(8座)山塘1250.441微型水陂(13座)水陂39表4.44.1.4 灌区现状水平年需水量(1)灌溉面积及作物组成南澳陂灌区内现有耕地面积5.302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现有

10、效灌溉面积为3.1051万亩。未达到设计灌溉面积的主要原因是渠系工程老化、建筑物不配套等因素。南澳陂灌区灌溉面积主要分布在遂川县珠田乡、泉江镇、枚江乡、雩田镇等4个乡镇。灌区范围内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它经济作物有油菜、豆类、蔬菜等。根据2009年遂川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调查资料,灌区现状各类种植作物的种植系数分别为:早稻0.89,晚稻0.96,蔬菜0.43,豆类0.02,油菜0.01,由此得出现状水平年的复种指数为2.31。具体见表4.5。表4.5 现状年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表有效灌溉面积:31051亩作物早稻晚稻油菜豆类蔬菜种植面积(亩)27635 29809 13352 621 311 种植系数

11、0.890.960.430.020.01复种指数2.31(2)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水量农作物灌溉定额分析南澳陂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油菜、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次之。灌区水稻种植采用浅水间歇灌溉方法,这种灌溉方法更多地利用降水,节约灌溉用水量;浅水还有利于水稻的根系呼吸,促进根系发育,增进有效分蘖,提高水稻单产;在水源有保证的情况下,提倡晒田,晒田能阻止水稻无效分蘖,促使根系向深层伸展,防止倒伏等。由于灌区内无灌溉试验站,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参数参照邻近的泰和县南车灌区灌溉试验成果,并结合灌区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详见表4.6。作物灌溉需水量推求南澳陂水库灌区现状水平年作物需水量分析,系根据上述确定的灌溉制

12、度及设计参数,以县城雨量站2006年的资料进行推求,早稻、晚稻生长期的蒸发量,采用遂川县气象站2006年实测的蒸发量资料。a.水稻灌溉制度水稻生育期灌溉制度通过水稻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水稻生育期某一阶段内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排水次数及排水量,按照以下公式通过逐时段的水量平衡演算拟定。H2= H1+P+M-ES-Q 其中:ES=aE+ST式中:H2时段末田间水层深度(mm),不小于允许水深下限hmin; H1时段初田间水层深度(mm),不大于允许水深上限hmax; M时段内灌溉补水量(mm); ES时段内水稻生长需水量(mm); Q时段内稻田排水量(mm);E时段内蒸发量(mm)a时段

13、内水稻蒸腾系数;S时段内稻田适宜渗漏量(mm/d)。T灌溉天数(d)。按上式逐时段向后演算,至H2下降到田间允许下限hmin时,即为灌水时间,灌水定额M=hmax-hmin;超过hmax时,即为排水时间,排水量Q= H2- hmax。灌水或排水后,以H1= hmax为新的起点,继续向后演算,直到整个早、晚稻生长期结束,从而拟定出早、晚稻各阶段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得到该年水稻生育期灌溉定额,计算结果见表4.7。b.旱作物灌溉制度旱作物生育期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按下列公式计算:2=1-(ET-P0-Wk)/102rhM=102rh(max-min)式中:2时段(旬)末H深度土层内含水率;1时段初深度土层内含水率;ET时段内作物需水量(m3/hm2);P0时段内有效降水量(m3/hm2);Wk时段内地下水补给量(m3/h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