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72572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5、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2、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3、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4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2、

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望岳,通过歌咏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出诗人“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春望石壕吏中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师准备:1了解诗的特点与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2对杜甫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详细了解。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这三首诗,并在疑难之处

3、作标记。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望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

4、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 解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检查预习,交流资料搜集情况。并点拨把握重点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背景交代一定要作到准确而清晰,为正解诗词作好铺垫。 指名学生交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多首诗歌。这些 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字子美,诗中

5、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6、(2)、长安十年时期。公元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

7、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诗人会写出“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不仅是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自己将登上人生顶峰的誓言。而另一首诗春望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集中表达了其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三、朗读课文或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或集体朗读。 学生听(读)准

8、字音,读出停顿,注意表达的感情。 2、活动二:交流听(读)后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3、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味,感悟诗境。 四、品读词句,内化诗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臵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9、。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2、揣摩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

10、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概括诗的情感。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11、。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五、想像诗的意境,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比如:“造化钟神秀

12、,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句虚写,、句实写,、句实写,、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六

13、、赛读,背诵全诗。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远望 望岳 近望 细望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春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过程与方法目标: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2、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3、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

14、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 引入,指名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明确: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15、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三、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