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717517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章 总 论1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4第一节 项目建设背景4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先进性8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10第一节 市场分析10第二节 建设规模11第四章 工艺技术方案及设备选型12第一节 工艺技术方案12第二节 主要设备方案14第五章 原料、辅助材料及燃料的供应17第一节 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及公用工程供应来源17第二节 主要公用工程用量及供应18第六章 厂址选择和建设条件19第一节 厂址选择19第二节 建设条件19第七章 总图运输、土建及公用工程22第一节 总平面布置及运输22第二节 土建方案23第三节 公用工程24第

2、八章 节 能29第一节 用能标准及设计规范29第二节 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及消耗情况30第三节 项目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31第九章 环境保护33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36第一节 劳动安全卫生36第二节 消 防38第十一章 机构组织与人力资源配置41第十二章 工程进度安排43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45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47第十五章风险分析50第一节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及应对措施50第二节 项目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分析表51第十六章 结论与建议54归档资料,核准通过。未经允许,请勿外传!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二、项目简况

3、(一)建设单位: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有限公司(二)建设地址:睢阳区应天书院原址(三)项目负责人: (四)总 投 资:10000万元(六)建 设 期:2年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享誉中华。商丘地处中原,是春秋“轴心时代”文化的集中发源地,老子、庄子、墨子故里和孔子祖籍均在这里,南北不到百里之内,是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的故乡,诸子圣贤的思想光辉在这里深入普照,其中儒、道、墨、法、兵家思想当在其中,范仲淹生长和成才于商丘,对诸子圣贤的学说融会贯通,深刻领会。“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他把周易所阐述的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作为自己观察事物,认识客观世界的的宇

4、宙观和方法论,也是他一生的思想与实践的指导原则,“为民”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所以他的思想体现了爱民、顺利、利民、养民、顺民、与民同乐的主张。他把孔子“仁爱”的思想作为自己道德伦理的思想,修养的根基,并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成分,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艰苦实践精神,被范仲淹在改革实践中奉为主臬,同时在军事思想上也吸收了墨家的战略防御思想。主题公园,是一座城市深层次文化底蕴、文化氛围的表露。建设一座高品位的大型主题公园,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一座城市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不仅需要

5、有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摩天大厦、国家大剧院、以及“鸟巢”、“水立方”、“奥运主题公园”等现代人文文化的公共设施,也需要通过现代生产力和经济力,在已有的人文资源上,建设起能集中代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标志,反映现代人用新的视角回眸历史和对历史的认识。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就是在顺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高速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好形势下,浓缩传统文化,使之成为表现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道文化大餐。四 建设内容与规模该公园主要由核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区组成,立意新、起点高、命题大、规模宏伟、内涵丰富、系统性和可塑性强;项目具有独创性、超前性、文史性、以及历史的价值性和可操

6、作性。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众多的人文古建筑来呈现。目前,该主题公园已具备开发建设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建设一些相关的浏览和娱乐服务配套设施,为中外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行、游、住、食、购、娱”基本条件,实现“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娱教育、商贸洽谈”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使游客达到“情在文化中净化,意在文化中升华”,充分体验文化的无穷乐趣。因此,有效整合范仲淹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上水平,培植商丘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包括公园大门、道路广场、电力供排水、排污设施建设等。(二)古建筑景点修缮(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为增进公

7、园旅游服务水平,新建旅游休闲度假村、水上娱乐园、旅游购物、餐饮住宿、旅游运输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范仲淹(989-1052),祖籍苏州,生于河北,幼年成长于山东邹平,但他自大中祥符四年(1011),到睢阳应天书院求学后,就一直结缘于商丘。可以说范仲淹求学在商丘、学成致仕在商丘、结婚在商丘、生儿育女在商丘、母亲奉养在商丘、母亲去世在商丘、为母丁忧在商丘、教学在商丘、冒哀上书主张改革在商丘、职田在商丘、一生家计在商丘、后人至今在商丘、重要政治学术思想形成在商丘,可见范仲淹与商丘的关系极为深厚。所以志书称他是商丘乡贤,商丘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家”就是商丘,范仲淹是商

8、丘的文化名人。(1)、范仲淹求学致仕在商丘。北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前商为商都,春秋为宋都,汉为梁都,唐为睢阳,因是后周为归德军的治所,“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故北宋的“宋”就源于商丘,1006年改成应天府,1014年升为南京。北宋应天府是当时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它“南临汴水,西牵京师”,禁喉关陕,东蔽江淮,舟车涌会,是京城汴水入运河的必经之路,是“一方之都会”。应天书院就设在这里,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而且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升为国子监的一个书院。应天书院的教学声誉很高,曾有“七榜五十六”之美称,就是在宋太祖年,书院学子每年有八名左右中进士,创教育成绩之辉煌。正因为当时应天书院影响很大,

9、范仲淹在山东澧泉寺读书三年的最后日子里,由于继父朱文翰病逝,且又闻自己身世,所以才“感愤自立,决欲自立门户,佩剑经趋南都”,即到应天书院求学。从此,23岁的范仲淹,离开了山东,开始了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岁月,也从此以后,一直结缘于商丘,成为商丘的“乡贤”和“商丘人”。关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的苦读生涯,朱熹称范仲淹“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膳粥不充,日昃始食。”欧阳修所撰范碑中有概括之叙述,:“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在应天书院读五年,终以进士及第,从此致仕。这就说明了范仲淹这位伟人,成才

10、于商丘,是经应天书院培养而成名出仕的,这也是范仲淹结缘于商丘的开始。(2)、范仲淹在商丘成婚,娶曾任过太宗宰相李昌岭之侄女、家是应天府楚丘人、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李氏为妻,从此,范仲淹安家于商丘,奉养母亲于商丘,生儿育女于商丘,终于实现了他“自立门户”之夙愿。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楚丘人李昌岭、李昌图、李昌言三兄弟同榜进士及第,也是戚同文的睢阳学舍“七榜五十六”的其中三兄弟。李氏家族,可称国之望族,地方名门。三兄弟的李昌岭996年任过太宗宰相,李昌图任国子监博士,李昌言任太子中舍。由于范仲淹成才于应天书院,在应天书院读书五年,与李昌图之子李纮同窗好友。李纮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很有贤官风度,

11、笃于交友,他的弟弟李纬又爱武功。经李纮牵线,介绍他的堂妹、太子中舍李昌言之长女李氏给范仲淹,可谓天作之合,“郎才女貌”。当年范仲淹已三十二岁,李氏二十三四岁,二人情投意合。对于范仲淹能与已故副宰相之侄女婚配,已是常人十分荣幸之事。约在1024年,就在范仲淹提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前后,范仲淹与李氏便结为伉俪。李氏出嫁,陪送一套四合院,从此范仲淹在商丘就有了一个家。同时,范仲淹把双目失明的母亲接到商丘家中,由妻子奉养,这个家也成了一个母亲、妻子共处的家,也是范仲淹生儿育女的家。而且直至范母去世,范仲淹为母丁忧三年也在商丘家中。即便是妻子李氏病逝后,他在延安、庆州前线,虽然将十七岁的长子纯佑带到前线

12、打仗,但其他四个孩子大不过十五,小不足七岁,也都是继续寄养在商丘舅妈家里。在范仲淹晚年知杭州时,他的弟子们知他已萌退志,曾劝他到洛阳建宅以备养老,这时他却说“人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以为自己在商丘已有家,没必要再安家。他这个观念正和师祖戚同文的“不营居室,或劝之,辄曰:人生有义为贵,焉用此为”如出一辙。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范仲淹一生除了在商丘的“家”以外,一生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安家。范仲淹在商丘的这个家,才是他一生唯一的 “家”。(3)、范仲淹的职田在商丘,给他管理职田的也是他山东朱氏兄弟族人和苏州范姓家族的人。在宋代,官吏的俸禄是由钱、谷、杂用和职田组成。职田的多少依官吏级别而定,职田

13、可以自由买卖,实际上就是成为了官吏的家产。范仲淹的职田,就分布在宁陵、虞城和永城。据范公虞邑族谱载:其职田“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食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所谓职田。宋代的公、侯、伯、子、男或有功的大臣,可以赏赐食邑。意思是食邑(职田),包括食邑内的租税都归被赏赐人所有。食邑有虚封和实封之分,范仲淹的职田二千三百户是虚封的,表示规格,六百户才是实封的,是实实在在的赏赐。北宋的县分为八等,六百户就是一个小县的规模了。范仲淹为何把职田选择在商丘,而且分布在宁陵县、虞城县和永城县,除了这里接近京城外,还涉及几个原因:一是如果选择在苏州原籍,因为当时范仲淹到苏州认祖归宗还没被族人同意,二是他不

14、可能把职田放在生母改嫁之地山东邹平,所以把家安在商丘,把职田选择在商丘,是最佳选择。况且他妻子是应天人,在范仲淹心里认为应天就是他的“家”,再者当时他走入仕途后迁官从广德到谯郡(亳州),离商丘都很近,把职田放在这里,不但方便管理,而且南京当时是陪都地位,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也是一个很理想的地方。据宁陵县志记,由朱熹保存有范仲淹与同母异父的朱氏“三郎秀才”两封通信,信上有朱熹附言:“右范文正公与兄弟之书,其言近而易知,油然天伦至情。今之士者得其说而谨守之,亦足以检身而及物矣。”这里第一封信的内容,是要和三郎共同送“五娘子”往广济社宅,三郎不在,差人催回。“前日专到宁陵,奉谒不遇。为某暂来南京。”

15、第二封信是商议“永城庄田和宁陵家计”。信中涉及到“八叔”、“五哥”、“大郎”、“吕秀才”、“昌君”、“四郎”等七个人,还牵涉到“永城志文立碣”等要事。这两封信也是证明范仲淹的职田在宁陵和永城,且是由朱家兄弟照管。至今宁陵尚存当年职田的生活生产用井和朱氏族人的后裔。虞城县更能说明范仲淹的职田覆盖到那里。虞城县利民镇有范仲淹祠堂和明代从苏州返迁来的范氏宗亲。范氏族人后裔至今分布在黄河故道南北数十里,并且现在还藏有明万历十三年(1586)增续的虞城范氏族谱。族谱记载:“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文正八世至士聪祖,率其次子文理祖迁居河南纶城,即吾迁虞始祖仲宣房,宋丞相纯仁祖之嫡脉也。”“士聪,苏州人,宋元之际,北迁虞,子孙因家焉”。这些也说明,范仲淹在虞城县的职田一直到明代还存在,而且是由从苏州迁来的范氏族人管理。到了明末,有户部主事、山海监军兵备道范志完(15901644)在虞城利民镇中心建造范文正公祠堂,一直祭祀祖先至解放初期。后来,被用作化工厂。至今虞城范氏族谱还存有当年祠堂的地图和祠堂的全部对联,从中可以看出对联的内容和祠堂建设的各殿规模、质量和正规程度等。地图是中华民国八年夏历已未八月既望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