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答谢中书书2.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71614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答谢中书书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6、答谢中书书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6、答谢中书书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答谢中书书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答谢中书书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山川之美2.联想想象,悟作者之情教学重难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教学方法:以读促教,合作探究。教学工具:PPT演示稿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任务1.读美2.寻美3.悟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常识学生齐读“答谢中书书”,明确其断句,了解“书”这种文体: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札记”,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及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了解题目的含义及相关

2、背景:本文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任务一:读美1.读准字音学生齐读,老师正音。2.明确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tu),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l )以来,未/复有/能与( y )其奇者。(生再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理解文意,读出

3、美感生自译,师展示翻译,读出美感。提示:“共”“自”“未复有”拉长拖音,“与”等重读。4.展示读,小结技巧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读好四字节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读出旋律美,把握情感任务二:寻美1.再读文章,找出你能品味到的美,批注到书上 采用句式:我从 ,感受到了 之美,美在 。提示:用字遣词 修辞手法 句式特点 写景角度示例:我从“入”字,感受到了山川的动态之美,美在“入”字把静态的山峰动态化,写出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的神态,突出了山的高耸陡峭2.生展示师补充:骈散结合,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

4、,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优点: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3.小结内容灵动:美在字词的精妙美在句式的有致美在景色的丰富美在意境的清丽写法巧妙: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动有静”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景有情”任务三:悟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美景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1.对比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是人间之仙境。自古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2.生思考,展示3.小结(1)对山川秀美的赞叹(2)对俗世生活的厌倦(3)对谢灵运的仰慕(4)对自己能和谢公比肩的得意四、填空诵美,明确结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分为三段议论: , 共 。描写: 入 , 见 。 , 交 。 翠 , 俱 。 将 , 乱 ; 欲 , 竞 。抒情议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五、作业:1.把68字的文章改写成一篇散文。2.选择鹤壁的一处美景,仿照本文骈散结合的句式,写一篇100字以内的小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