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715785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厘米》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厘米》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厘米》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厘米》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厘米》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厘米》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厘米》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厘 米教案教学目标: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2、 分析人物形象,正确地把握文章主旨;3、 培养学生理解父母,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学习如何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情境创设一播放歌曲懂你这首歌中“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两句歌词唱出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心声。现在,我们就追随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笔端,来解读这样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6页一厘米。二、梳理情节:抓地点情境创设二本文故事长达144个自然段,当属六册教材之最了,怎样快速梳理文脉,把握主要故事情节,老师给你支一招:抓地点的变换。请速读课文,找出故

2、事发生的地点,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生答,师板书。)在这些地方,主人公陶影和“票”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师板书“票”。)请用在“票”的前面加一个动词的形式概括。(生概括,师板书。)这些事与一厘米有什么关系?(生答,师板书。)生活动:批注文章故事的起讫点通过抓地点,我们将长文章读短。借助板书可以看出全文共叙述了三个主要故事情节,请同学们用双竖线将他们的起讫点画出来。1、(123)买票;2、(24100)“逃票”;3、(101144)拒票。三、分析人物:1、抓概括句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这些故事中作者想着力刻画怎样的母亲形象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一部分,从文中找出概括陶影形象的句子。生答:

3、9节: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11节: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23节:这样挺累的,她按照各种父母必读上的标准,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陶影从此明白了,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追问:这几句话哪一句最能全面的概括陶影的形象?(批注)说说理由。学生明确:“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既写出了她的普

4、通,又写出了她的完美。追问:普通到什么程度?学生明确:“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谁都不关注,谁都不重视,对任何人来说她都是无足轻重的人,太普通了,“唯独”说明只对自己的儿子还有一点价值。)2、抓对比(批注)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位普通而又完美的母亲的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请概括出陶影在儿子面前和不在儿子面前的不同表现的几件让你感受很深的事情,并简单说说理由。学生明确:买车票-在儿子面前树立完美形象要发票-生活艰辛吃西瓜-生活艰辛,吃苦耐劳讨公道-执着认真拒钱券-求真求实谅解青年-宽容善良陶影处处俭省,但对孩子的营养绝不吝惜(从哪可以看出她处处俭省?她除了在生活上对小也不吝惜,在其他

5、方面也有大度的时候,请找一找。)平时陶影坐车经常不买票,带小也出来买两张票。(为什么不买票?一张票多少钱?问什么如此重视两毛钱?带小也出来为什么买?)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两毛钱都很看重,却为不够一米一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她说:“不要了。”(坐车经常不买票,即使买票也要票根,带小也时却不要票根。平时她把两毛钱看成是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而今天自己买票损失两毛钱,加上小也的就是四毛钱,相当于两根黄瓜四个西红柿六捆小红萝卜够吃八天的菠菜够大方。为什么?在孩子面前,

6、她不愿撒谎。让孩子做一个诚实教的人)“爷们就算了,领孩子开开眼呗!不满一米一的孩子免票。实在不乐意去,到门口把票倒腾出去,够买俩西瓜的!”老张设身处地为她着想。她特地倒休带小也来玩。(平时陶影为省两毛钱,坐车经常不买票,即使买票也要票根,她把两毛钱看成是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今天却舍弃两个大西瓜,还倒休带儿子来玩,很奢侈的一次休闲。)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她很看重两毛钱的,此时却拒绝了5元钱和价值10元的票,实在出乎意料。)怎么办?吵一架吗

7、?她不怕吵架,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这一段是插叙,从“吃西瓜”的小事上既可以看出陶影家境的贫苦,也表现出要陶影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一个无可挑剔的母亲。)陶影果然很镇定,甚至有点洋洋得意。儿子喜欢热闹,喜欢被人注意。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小也开心。(这一点的“镇静”与 “你还要怎么样?” “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形成对比,表现出陶影

8、尽量压抑怒火,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妈妈去买票。你在这里等我,千万别乱跑。”陶影竭力做出笑容。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这里的“买票”与“今天这张票,她不能买!如果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中的不买形成对比,写出了陶影的正直。)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与前面“陶影拼命心记,还是没能记全“作家”的话。她又修改了一遍,抄好,挂号寄出去。” “其后,是漫长的等待。陶影每天都极其认真地看报纸,连报纸中缝录像机的广告都不放过。然后是听广播,她想那些声音甜美庄重的播音员,也许会在一个

9、晴朗的早晨,一字不差地把自己写的那封信念出来。最后是到收发室去看信,她想也许寺院管理部门会给她回一封道歉信” “她设想了一百种可能,但一种可能都没有发生。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小也外表已恢复正常,但陶影坚信那一幕绝没有消失。”等情节形成对比,这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讨回公道,挽回尊严。)“不是正好。你们过了一个月零九天才来。一个月以前,他没有这样高。”陶影平静地反驳。(与前面 “其后,是漫长的等待。陶影每天都极其认真地看报纸,连报纸中缝录像机的广告都不放过。然后是听广播,她想那些声音甜美庄重的播音员,也许会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一字不差地把自

10、己写的那封信念出来。最后是到收发室去看信,她想也许寺院管理部门会给她回一封道歉信” “她设想了一百种可能,但一种可能都没有发生。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小也外表已恢复正常,但陶影坚信那一幕绝没有消失。”等情节形成对比,这表明陶影是一个极为善良宽容的人。)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这段内心独白表现了陶影的宽厚、善良,陶影对红衣青年的宽容与前文红衣青年对陶影刁难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 (这段

11、对话表现了陶影的宽厚、善良,陶影对红衣青年的宽容与前文红衣青年对陶影刁难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出人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一个普通却令人敬佩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这段对话表现了陶影的宽厚、善良,与前面“红衣青年对陶影刁难”“陶影找作家帮忙写信讨公道”“漫长的等待” “设想一百种可能”等情节形成对比,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出人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一个普通却令人敬佩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小结人物形象:(批注)普通女人 普通的职业 普通的家境 普通的文化 普通的出身 完美母亲饱尝艰辛,追求完美

12、尽责任; 忍受屈辱,保持完美为尊严; 宽容谅解,展示完美见善良; 历经煎熬,捍卫完美显执着。 四、赏语言:抓比喻文中很多比喻句诠释了陶影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老师精选了这样几句话,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比喻句形象地写出母亲看儿子的的目光温暖和慈爱,有关怀有责任,这种爱是绵延不断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母爱也是一样,绵延不绝。3陶影的手像折断

13、的翅膀僵在半空。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意识到小也对自己的不信任惊愕神情 ,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她渴望讨回公道,但却音信皆无,失去儿子信任的日子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显得空虚而又苍白。真是独特而形象的比喻小结:从这些比喻句中,我们再次触摸到了陶影对儿子那份苍凉和锲而不舍的挚爱,以及她用微薄的心力构造一个庞大的工程的那份责任。 五、揭示文章主旨:(批注)小也妈妈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尚的品行,能比自己有出息。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母亲,如果每个母亲都能像小也的妈妈一样以其博爱的母性关注生命,悉心呵护孩子的心灵.那么我们的民族将是一个高素质的民族。所以说,陶影是在为儿子负责,更是在为社会负责。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结束语:其实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应该像作者这样,关注我们身边那些文化低,经济差,社会地位不高的小人物,把我们的笔,贴到她们心灵的触角上,感受她们的窘境,描绘她们的苍凉和锲而不舍的至爱,和他们以微薄的心力构造一个庞大的工程的那份责任,这才是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六、板书设计:毕淑敏一 厘 米理情节-抓地点析人物-看行动揭主旨-看品质赏语言-看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