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71576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写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写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写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写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教学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反思之我见“教学反思”是我们提炼自己教学水平、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求得进步和提升,是我们进行教学最可贵的教学品质。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往往不敢承认自己的优点、亮点,只注重从教师的“教”上挖掘问题,不能从学生的“学”上发现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智慧火花,因而很难把优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多以“自我批评”为主,这一方面表现的是中国人谦虚的传统美德,但另一方面,教师的自我否定,总是给人一种不相信自己、缺乏自信的感觉,为了让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有样可学”,我把反思的“七要”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用。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否得到落实。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你怎样确定你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已经实现,那就必须通过沟通来进行了解,所以说,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这种沟通包括学业的沟通更包括情感的沟通。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形式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需要通过沟通来达到。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那是只有教学形式外在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

3、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一节课,有没有对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有没有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有没有深入地挖掘课本的深层次的东西,有没有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去反思和总结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实事求是要反思

4、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

5、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

6、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却无暇顾及,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更多的思考: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教师的作业设置等等是否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要?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使思维活跃的学生和学困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失去真正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