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71546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一、说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新教材中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有: l分析小说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l理解作品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l揣摩小说写法。 在故乡和孤独之旅当中,我主要侧重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要情节,以及探究作品主题。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认为,除继续巩固小说要素外,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多元理解作品主题、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揣摩对比写法上,也为下一课心声的学习打下基础。 莫泊桑的这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节;人物寥寥,却个性鲜明;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明快而富于个性化。这得宜于作品生动逼真而又幽默风趣

2、的细节描写,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讽刺的语言特色,以及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表现手法。 小说描写若瑟夫一家朝思暮想他们在国外发了财的叔叔回到家来,可是他们竟然意外的发现于勒叔叔不过是一个贫穷落魄的小贩时,竟然拒绝和他相认。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细腻的刻画,对人物内心活动深刻的揭示,鞭挞了假丑恶,彰显了人性的真善美,这样的作品,能给人以启发,耐人寻味,也能引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的教学,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进而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能联系实际,对作品的主题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3、。 2、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初中小说的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家。 掌握常用字词。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理解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把握小说曲折的情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

4、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5、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以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探究的话题,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主题。 三、说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应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小说故事性强,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主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小说的阅读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较薄弱,须重点指导。 2、学法指导: 朗读法:这篇小说人物

5、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幽默,因此,适宜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边读边想象人物表情,以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等是如何揭示其心理活动和性格的。 比较法: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以及文中叙事主体“我”与家人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都值得玩味。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可深入理解人物及主题,并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辩论法: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多角度的分析与把握,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探究作品主题,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自主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解疑。指导其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作品个性化体验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课堂教学拟两课时完

6、成。 课前预习的要求是: 1、查工具书,疏通疑难字词。 2、初读,整体感知,概括主要情节。 第一课时: 任务: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字词,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文章对比的写法。 第一步:检查预习。 课文情节曲折,围绕于勒写了哪几个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为“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其他短语,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步:介绍作家作品,归纳关键字词。 (多媒体显示。) 第三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默读,也可表演读。也可小组分角色朗读小说高潮即“遇于勒”的情节。 角色有:船长、若瑟夫、菲利

7、普、克拉丽斯、于勒 2、在课文中画出人物描写的句段。(提示:注意细节描写以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3、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主要人物有:若瑟夫、菲利普、克拉丽斯 指导学生运用“(句子或段落)是对(人物)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她)的特点(或性格)。学生概括合理即可,不必强求统一答案。多媒体展示教师对人物形象(或性格)的概括,与学生交流。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采用精读和略读结合的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体验,体会作品细节描写的巧妙运用。) 第四步:分析小说中对比的写法。 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对比这种写法功不可没,你能找出几组对比吗?

8、学生通过讨论,可能找到的对比有: l遇于勒前后菲利普夫妇(主要是克拉利斯)对于勒的称呼以及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 l于勒身世的前后三次变化; l叙事主人公“我”和“我”的父母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大屏幕出示)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能让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与对比的写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既能学习对比这种写法,也能在比较中,体验人物内心,为下一节课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任务:进一步理解和体验人物情感,探究小说主题,获得启发。 第一步:深入人物内心,增进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9、、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你如何评价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假如你是若瑟夫,当你们意外遇到落魄的于勒,父母要躲着他的时候,你会对父母说些什么? (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深入人物内心,在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第二步:分析小说主人公,为探究主题打基础。 问题设计:若瑟夫、菲利普、克拉丽斯和于勒,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你认为谁才是作者重点要写的人物?(多媒体显示问题) 通过思考和比较,学生能判断出作者的侧重点,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水落石出了。这也为探究小说主题打开了突破口。(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 第三步:辩论,多元探究小说

10、主题,突破难点。 在上一个环节中,大多数同学能谈到菲利普夫妇“金钱高于一切”的思想,对他们嗤之以鼻,对于勒深表同情。那么,对于这几个人物,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如,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也有他们的无奈?对于勒,除了同情,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点别的什么?这几个问题对深入接读文本,多角度理解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以“菲利普夫妇只是冷酷、自私;于勒只是让人同情吗?”为话题进行辩论。提示:要结合文中有关信息。(大屏幕出示问题) 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 l菲利普夫妇家庭生活困顿,于勒以前拖累过他们,所以他们这样做也很无奈,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是社会改变了他们,所以我认为作者的目的在于

11、鞭挞资本主义社会。 l菲利普夫妇本质上还是善良的,但是他们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女儿的出嫁问题,因此,我觉得作品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l于勒固然让人同情,但他品行不端正,又不肯脚踏实地的工作,因此他的结局是必然的,我认为文章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正直、实在,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的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有条理的辩论中,学生对文本理解更透彻了,对主题的把握更全面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尊重了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 第四步:联系实际,在文本体验中获得启发。 问题设计:在上面的辩论中,我们对

12、菲利普夫妇的认识更全面了。他们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现实生活中有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吗?你家有于勒这样生活困顿的亲戚吗?你的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这一组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学会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这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第五步:自主质疑。 针对本课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有哪些问题想和大家探讨?大胆质疑。 (设计目的在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第六步:拓展延伸,培养想像力。 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13、他们会怎么样?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五、教学反思。 1、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新课改推行以来,用多媒体讲课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但我认为并不是课课都要用多媒体,也不是说课件制作越精美教学效果就越好。多媒体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能“反客为主”,语文课堂还是应该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和“双基”的培养和提高,要让学生得到实惠。 2、不可忽视语文课堂的“留白”。国画创作中“留白”是一种艺术,语文课堂也应适当“留白”,即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允许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反思的空间,而不应该用“满堂问”的方式牵着学生鼻子走。适当“留白”,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乞丐

14、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乞丐这篇文章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在备课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但可供参考的内容实在是微乎其微。经过多次斟酌,我就把作者的写作目的定位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互助”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心。二、说教材目标:由于抽签决定的 上课班级是五(1)班。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学

15、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体现本次活动的主题“关注常态课堂,培养教学机智,展示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人平等,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2、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情感目标(即德育目标)懂得“我”与“乞丐”的相互握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理解,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学生在学习后,也能受到教育,学会关爱他人。三、教学重点:根据课文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我”和“乞丐”的相互施舍其实就是一种人间最美的爱的给予。四、教学难点:体会“我为什么要向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