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71507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分册第三单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一 汉承秦制1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实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二 布衣将相之局3 西周以来通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军功授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新的制度使一些出身

2、低贱的人,可以通过征战立功、或因政治上的才能而成为将相;至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4 汉朝的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刘邦出身于农民家庭,曾做过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群臣如萧何、陈平、曹参等,或任地方县吏士卒,或是布衣平民;这些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到汉初都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三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5 黄老之学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它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立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到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

3、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6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7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9课 汉武帝时代一 从“无为”到“有为”1 清静无为思想反映了汉初民生凋敝、人心思安的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刘彻

4、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2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早在汉初,儒家思想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

5、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后又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总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称为古代学着的普遍追求;4 “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称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不过,汉武帝的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他对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均未采纳;他所信任的大臣

6、,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三 西汉的盛世5 西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考古发现的大量西汉铁农具,式样繁多,制作规范;汉时的代田法,“用力少而得谷多”,经赵过的试验、示范,逐步推广,成为当时先进的农业耕作法;西汉农业的精耕细作、轮作复种、施肥技术,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发达的农业生产,为西汉王朝的繁盛打下了深厚的根基;6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遂于内地联为一体;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

7、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地管辖;其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第10课 东汉的兴衰一 光武中兴1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为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的举措;但不合时宜的改革并未奏效,反而引发更大的混乱,遭到强烈反对;在相继起义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2 群雄争战中,南阳豪族刘秀伺机而动,招兵买马,异军突起,于公元25年登上地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3 东汉初年,经济凋敝,满目疮痍,知晓民心的刘秀决定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

8、民的措施;他废除王莽时繁密苛重的法令,屡次大赦,平反冤狱,并先后9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力图恢复宽松安定的局面;他不仅本人勤于理政,还注意提高行政效率,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财政开支,并重行三十税一的西汉旧制,以减轻农民负担;4 刘秀还致力于文教治国的方略;他礼贤下士,诚召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郡国学”;由于刘秀的倡导,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5 光武帝刘秀在位的30余年间,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后人誉为“光武中兴”;然而刘秀的“柔道”另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

9、的一面,原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因此,光武之后,“中兴”的局面仅维持了两代,随即便渐显衰颓的迹象;二 东汉的衰败6 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逐渐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原因之一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当时,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并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有些名门望族还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甚至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7

10、 与此同时,朝廷上也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权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第11课 割据与分立一 三国鼎立1 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闻风而动,他们凭借私人武装形成各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局面;大小军阀为争夺地盘儿互相兼并,展开连年厮杀,致使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平民百姓陷于生灵涂炭、水深火热的境地;2 混战之中,中原地区的曹操脱颖而出;196年,他将汉献帝迎至许县(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

11、的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真才实学之士,势力迅速增强;随后,曹操在官渡之战总以少胜多,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基本统一北方;3 与此同时,南方也有两支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寄居荆州的刘备势力较弱,经三顾茅庐,诚意礼聘,终获诸葛亮的辅佐;深谋远虑的诸葛亮纵论大势,指点迷津,提供方略,为刘备日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石;江东的孙权则在周瑜、鲁肃等人辅佐下,巩固地盘,稳步发展;4 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操,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对峙;仅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随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

12、进一步扩展了东南的辖区;5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6 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斗殴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中形成了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与先前的八方割据、连年混战相较,鼎峙的局面毕竟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利一些;这一平衡不会永远维持,某方因各种有利因素而获得长足发展后,均势就会被打破,新的统一趋势随之出现,其后的三国归晋即体现了这一趋势;二 区域经济的发

13、展7 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地区;中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东南沿海的粤、闽一带的和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集聚区;社会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8 北方地区,曹操曾在许县一带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耕作的为民屯,命

14、军队耕战结合的为军屯;后来,曹操又下令在辖区广泛推行屯田,这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具有不小作用;9 蜀汉境内,丞相诸葛亮在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他还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诸葛亮的各项举措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10 孙吴占据的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滨海枕江、河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也使造船技术日益进步;当时,东南一带的崇山峻岭中散居着众多古越人的后裔,称为“山越”;孙吴政权迫使他们出山,与平原

15、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这一举措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区域经济的发展,又缩小了地区间的差别,为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一 北朝与南朝1 三国之后,西晋曾实现短暂统一,随即又陷于分裂;匈奴、鲜卑、氐、羯、羌5个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其中重要的有16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在南方重建的东晋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随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2 鲜卑族拓跋部原为活动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后向西南迁徙,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此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势力日

16、益强盛,陆续攻灭诸国,至439年,统一北方;这一局面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历史上将北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为“北朝”;3 南方的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里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表明农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4 然而,南朝政权的统治者除开国君主较有作为外,后继者多昏庸荒怠,致使南北对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