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71129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 一、农业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新跨越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接近10%3。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农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信息通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划分为生产管理系统、市场准入以及金融包容三个领域;世界银行(worldbank)则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拓宽市场和资金供应渠道以及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农业推广和咨询服务。网络通讯技术的

2、普及将有效填补专家学者与农民等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及时传播科技知识及服务,帮助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指导帮助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经营,更好地适应变化多端的海内外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式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土地幅员辽阔,农户大多为经验作业式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因而呈现出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时变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以及经验性强而量化、规范、集成程度差的行业特点和弱势。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

3、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状况等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45。例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定位取土样,根据上一年监测的作物产量,以地图为基础编制出播种、施肥实施程序,便可在来年春播时借助测速传感器等,自动完成播种和施肥。三是灾害管理及预警系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当地的光、热、水资源,从事生物生产的产业4。因此农业生产具有自然

4、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的特点。利用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讯资源,建立寒霜雹洪涝、病虫鼠害等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随时掌握灾情动态,减少农业生产不确定性,以提升农业灾害的防灾、减灾的决策能力,加强气候等变化的应对能力,避免或减少农业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可以多渠道开展全球农业遥感、气象等数据的采集,实现全球农业资源平台共享。四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市场效率。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日益变化的消费者和买家需求,增加与下一阶段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渠道,缓解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市场条件,

5、增加市场透明度。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收购商仅挑选自己需要的等级,留下的尾货只能低价处理,抑或任其腐烂。而借助互联网,恰恰可以将清晰明确的产品需求反映给农民,从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非标属性造成的浪费问题。在大数据的指引下,农民可以将所生产的农产品直接投放到有不同消费需求的区域,快捷准确。用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助于建立互利互惠的稳定合作关系。在传统的农业产业链中,多层次的中介商降低了交易信息的透明度,易产生价格操纵现象,从而造成不信任。而农业信息化则有助于减少中介机构的层次,使交易更加透明化,从而提高信任度。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引导农民创业就业

6、,促进农民增收,还有助于培育新农业经济,重构农业经济产业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总额约1500亿元,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加速器。五是食品安全及可追溯性。食品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经济全球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食品的供给体系日益复杂化。对于食品/农产品的众多生产环节,如若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便的信息共享途径,则难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控。在国际食品可追溯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可以稳定收集食品产业链上的各类可追溯信息,进而传递有效、可信的食品安全信息来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例如

7、:在美国,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系统(rfid)就被用作对家畜尤其是对牛的识别与跟踪,即通过在牛的耳朵上植带有该头牛详细电子资料的电子标签,当牛进入阅读器的识别范围时,牛耳上的电子标签在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后产生感应电流而获得能量,然后发送出自身携带的电子编码等电子资料至阅读器,读取后送至动物信息管理系统,农场主就可对这头牛识别与准确跟踪,加强对牛群的精确管理。其中电子标签详细包含了牛的电子编码、产地、年龄、品种信息、检疫与免疫信息、疾病信息、家谱及繁殖信息等。六是农村金融服务及农业风险管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抵押模式为主,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据中国社科院

8、2021年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当前农户个体自有资金投入占农业生产资金投入的60%左右,仅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2021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2021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到2021年将达到3200亿元。较为薄弱的农村金融资源、种类单一且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的“三农”金融服务无法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深层次需求6。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化+农村金融”,一方面便于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化建设和金融知识培训服务,共同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和深化双方合作领域;另一方面,拓宽了

9、农民金融服务渠道,农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获取贷款。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找到更多的金融服务渠道,还可以帮助农民找到符合其支付能力的保险或其他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个体经营为主,其农业行为缺乏组织性,收益往往无法覆盖风险。农业与气候风险公司(agricultureandclimateriskenterpriseltd.,acre)就是一家为东非农民提供基于先正达可持续农业(syngentafoundationforsustainableagricultures,sfsa)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公司。该保险主要是为了帮助农户进行气候风险控制,鼓励农户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与此

10、同时,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移动通讯技术等分别运用于被监测作物生产,以及激活保险和赔付支付上,极大地降低了验证索赔的成本。七是农村公共服务。运作良好的公共服务机构对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支持缺乏和人力资本水平低,这些公共机构往往被忽视。政府部门、民间社会组织等均可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s)向农业相关主体提供公共服务。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减少官僚主义,降低交易成本,及时将信息传播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改善服务提供和农村生活的同时,信息技术促使政府与公众、生产者、私营企业、民间组织和其他公共机构之间形成了更有效的关系;另一方面,民间社会组织提

11、供与公共机构类似的许多数字化服务(如:公开有关政治人物,政党或新立法的信息),可以更容易地引导到具体的群体或需求,并填补公共农业服务的空白。与此同时,信息通信技术对于加强公众参与,加强农村民主治理有很大助力。由于偏远地区的资源很少,治理质量往往取决于公民的参与。运用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快、更实时地参与民主举措,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参与农村治理。八是监管和政策实施。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建立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用于实现审批办公和违规行为监管。一方面,该监管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审批办公效率和政务公开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为市场监管提供了审批过程中积累的企业、产品信息、审批信息,结合农资案

12、件管理产生的农资案件信息,以及从其他涉农部门和机构采集的监管信息,共同组成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监管数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协助监管和政策实施,有助于加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良性运行。 二、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率先开始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日本、德国及法国等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存储及管理、人工智能、gi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移动遥感技术(ps)等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农场计划管理、资源合理利用、投资决策等农业领域。正是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良好数据体系基础,并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生产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13、从而使这些国家在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甚至足以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7。首先,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尤其是2021年以来农业信息化政策环境愈加优越。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重大决策部署中,都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位置,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自2021年起的诸个中央一号文件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坚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道路,同时强调了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农业农

14、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并反复强调了其在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2021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首次将“互联网+”行动提升至国家战略。将“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造传统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必须跨越的门槛。4个月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部署了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4项具体任务。此外,诸如“8

15、63”计划、“信息入乡”“金农工程”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项目和举措,均已实施或正在实施。其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实现我国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近年来,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我国信息技术创新和研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得农业信息化从单项技术应用转向综合技术集成、组装和配套应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成本大幅降低,如处理器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无线传感器产品价格每18个月降低50%,软件工程已经由面向过程逐步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网络服务,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

16、础8。“十二五”时期,整合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正在加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3g无线通信技术逐步深入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最后,消费模式不断升级,农民已初步具备应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均值为1.8519,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对信息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且增长快于收入增长9。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1818.09美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0130元(1489.71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已达到支撑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民已初步具备应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从实践来看,网络、手机日益成为农民获取信息和购买商品的重要工具,信息消费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