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70523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县五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泸县五中高2014届高三第一次学月考试试卷语 文出题人:王治彬 田小华 伍进辉 审题人:朱兴无第I卷(单项选择题 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干劲(jng) 嫉妒(j) 冠心病 (gun) 果实累累(li)B殷红 (yn ) 胴体(tng) 软着陆 (zho ) 锃光瓦亮(zng)C木讷(n) 道行(hng) 压轴戏 (zhu) 啧啧有声(z)D女红(gng ) 卷帙(y) 和稀泥 (hu) 载笑载言(z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渲泄 挖墙脚 披沙捡金 哀声叹气B赝品 钓鱼杆 心无旁骛 为虎作怅C纹身 明信片 攻城掠地

2、 远大报负D厮杀 一炷香 惹是生非 精兵简政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当了两年的局长却没有干过一件实事,这次被免职,实在是众望所归。B会议开始比较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才使大家发言积极起来C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犯点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为训,重要的是承认并改正错误。D古今中外,仅凭优越的先天条件,不下苦功而终成大事者寥若晨星,相反,以勤补拙而获得成功的却大有人在。4.下列词语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和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B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

3、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C当许多人还在对我国去年1300多万辆的汽车销售量津津乐道时,今年前11个月,中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1639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D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民间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文化上的表达,民间文化融于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

4、软实力,自然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品格智慧来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民间文化是附着于每个国民身上的,一旦民间文化迷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礼崩乐坏”和民心涣散。弘扬民间文化就是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对民间文化的自卑,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以至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摧毁了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不是靠经济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过。中国历尽艰难而弥坚,靠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就拿几千年民间

5、文化孕育出的春节来说,这个强大的“磁场”可以在一个晚上将地球上所有的华人凝聚在一个“团聚”的信念上,而这种凝聚力又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而不变。仅此一点就可以打消那种对民间文化强大作用的疑虑。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闪烁出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整个人类所作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推动“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上世界舞台,走进世界文化史册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6、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性文化博弈中的话语权,就必须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推动最有民间性的文化进入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达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文明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是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浮现出来的。国民的文化心理是从世代相沿的社会风俗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积淀所形成的。所以,王安石说:“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对于青少年来说,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乎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身份的确立,关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7、5下列对“民间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品格智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也都取决于我们民间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B民间文化能够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是因为它融入了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C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的承载体,是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维系者。D随着一个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文化秩序的严重破坏,民心就会涣散,民间文化也就会迷失。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将本民族最有民间性的文化推向世界,使之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提升本民族

8、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必要途径。B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C作者引用苏轼的话意在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根植于优秀的民间文化,弘扬民间文化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D“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最主要行动,它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B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是对本国民间文化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

9、,这种认识在一段时期内严重影响文化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C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长期落后挨打,虽历经艰难,却不离不散,靠的是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而不是依靠经济和军事的力量。D孕育于中国民间文化的春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使全球华人聚在一起,这足以证明民间文化的强大的凝聚力。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曰:“食之,比门下

10、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其出无舆。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迁之代舍,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其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居期年,孟尝君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冯谖署曰:“能。”孟尝君乃笑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债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债毕,以何市

11、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至薛,使吏召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合,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反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债毕乎?来何疾也?”曰:“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家所寡有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

12、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梁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相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

13、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改自史记、孟尝君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食:给吃B.孟尝君客我。 客我:把我当上客对待C.孟尝君怪其疾也 疾:重病D.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放:放逐9.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沉于谄谀之臣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第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四、(31分)1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4分)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4分) 11.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他为孟尝君设置了哪“三窟”?这“三窟”最终起到什么作用?(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划8处)(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