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70511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复习(详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第一章、绪论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方法:a:离体实验 从动物体取出某种组织器官或组织、细胞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b:在体实验在药物麻醉或破坏脑髓的条件下,暴露某部分器官,给予适当刺激,直接观察其活动(2) 慢性实验方法以清醒的,完整动物为实验对象,来观察各部分机能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环境变化中的协调统一机制。2、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稳态:组成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范围,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

2、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3、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了解分类、特点)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4、反射、反射弧、反馈调节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正反馈: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反馈信号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3、。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膜转运形式(掌握基本特征更好)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易化扩散:非脂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入胞和出胞作用: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原因)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a、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

4、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b、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它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般,称为峰电位。c、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了负后和正后电位。4、概念区分:a、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b、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长期。 5、

5、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6、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产生后,在膜的已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持续下去,使整个细胞兴奋。对有管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只能发生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动作电位的传导表现为跨过每一段髓鞘而在相邻的郎飞结处相继出现。第三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书上P32的图)和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防御与保护。3、血浆蛋

6、白的组成(盐析法)和生理功能: a、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血浆PH的稳定。b、球蛋白(、):球蛋白免疫功能c、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和纤溶4、血浆渗透压: 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a、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b、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5、血浆和血清的区别:是否含有纤维蛋白原6、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7、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简称脆性。8、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

7、。(渗出、趋化和吞噬)9、生理性止血(概念)和血液凝固(概念、三个阶段、参与因子) 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三个阶段:a: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b: 凝血酶原凝血酶c: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10、抗凝和促凝措施: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肝素与抗凝血酶。(1) 加速血液凝固:a:血液与糙面相接触 b: 提高创口的温度c: 添加维

8、生素K。(2) 减缓凝血过程:a: 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涂石蜡)b: 减低创面的温度c: 除去Ca2+和纤维蛋白(用细木条不断搅拌)d: 加入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2、(1)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0、1、2、3、4五个时期:a: 0期去极化的形成Na+内流b: 复极化1期:Na+通道失活后,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形成峰电位c: 复极化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d: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C

9、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e:复极化4期:恢复期3期后,K+外流停止,K+Na+ATP,将Na+、Ca2+泵出,泵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2)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a: 动作电位只有0、3、4三个时期;b: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活, Ca2+内流而启动;c: 4期少量Ca2+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周而复始。3、心肌的生理特性(四个):a:自动节律性: 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b:兴奋性: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c: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时所

10、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d:收缩性: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期前收缩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4、房室延搁:使心室与心房交替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5、每搏/分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11、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个):心室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静脉回流血量异长自身调节;心率。6、心电图:与心脏的机械活动无直接的关系。P: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的电位变化,即反映的是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QRS:左右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去极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的时间T:心室兴奋后的复极化过程时间长P-Q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间隔时间Q-T间期:心室开始去极兴奋到全部心室完成复极化所需的时间长短与心率有关S-T: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7、血压及其的影响因素(五个):血压: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收

12、缩压心缩力舒张压外周阻力脉搏压动脉弹性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心率舒张压;外周阻力舒张压;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脉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平均充盈压8、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七个部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三个通路:a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b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通透性好,营养通路)c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体温调节)9、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简述)生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滤出而形成。(血浆在动脉

13、端由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进之中完成了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影响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 4、淋巴回流10、淋巴回流及其生理意义(主观)一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形成淋巴液。生理意义:1、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 2、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3、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4、淋巴结的防御功能11、神经调节: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一个神经元)支配内脏的神经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需要更换神经元)心脏的神经支配(双重支配):(

14、1)、心交感神经:正性变时心率加快;正性变传导传导加快;正性变力收缩加强(2)、心迷走神经:与心交感神经作用相拮抗,但强度不等12、减压反射: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13、全身性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3、升压素注:肾上腺素(强心药)a:心肌细胞1受体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b: 皮肤、肾等受体缩血管c: 骨骼肌血管等2受体输血管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a:受体使皮肤、肾脏器官血管收缩 b: 1受体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第五章、呼吸1、呼吸的概念和环节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2、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功能: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内压的相对稳定;防止肺泡积液3、呼吸式(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4、胸膜腔胸内压及含义胸内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为负压的生理学意义:(1)、保证肺在呼气与吸气时均处于扩张状态,以确保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胸腔其他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5、氧合反应及其特点:每个血红素分子含一个亚铁离子,每个亚铁离子能结合一个氧分子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