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692852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存文言根底学问,把握文章内容。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3. 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文言根底学问,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难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 齐读孟子的名言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2、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主见“性善论”,主见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表达为: 1、民本思想 2、性善论 3、施仁政,行王道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在人性方面,主见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大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3、。提出民贵君轻的主见, 认为君主必需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 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二、初读1.正音 怵惕cht 恻 c隐 内n交 要yo誉 羞恶w2. 题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4、“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三、研习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注释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这。以:用、拿。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简洁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5、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注释所以:的缘由。乍:突然。孺子:小孩。于:介词,到。怵惕:惊骇、恐惊。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接纳。交:结交。要:求取。乡党:同乡。恶:厌恶。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由于假设今日有人突然观看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由于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由于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由于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样的心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注释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之,音节助词。羞恶: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耻

6、辱、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译文由此看来,没有怜悯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耻辱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注释端:萌芽,发端。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独;是,这。犹:如同,似乎。四体:四肢。译文怜悯心是仁的发端;耻辱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注释不能:不行。贼:损害。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

7、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 是损害君主的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注释我:自身。然:通“燃”,燃烧。达:流通,泉水涌出。苟:假设。以:连词,来。保:安定。事:侍侯,侍奉。译文但凡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头燃烧,泉水刚刚开头流淌。假设能够扩大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设不能够扩大它们, 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四、论证技巧A 论证思路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 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其次层由“所以谓人

8、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大“四端”的重要性。B 论证方法正反比照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比方论证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一运用比方,生动易懂。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方以仁政治理天下的简洁,具关爱切。二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既增加语势,表达猛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开放论述。三举例论证

9、,易于承受。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四比照论证,态度鲜亮。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强调扩大“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五、主题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当是天经地义的。六、合作探究1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留意后天学习,才能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容, 谈谈这个问题。明确: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头”的意思。也就是

10、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育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2.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那么, 学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后,你认可孟子的“性善论”吗?观点 1:认可。孟子的“性善论”确定了独立人格,主见人格公正。孟子从人性本善动身,加上对仁义礼智扩而充之的补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鼓舞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八目”中,修身是核心。在孟子看来, 人人皆有

11、善心,然而关键在于保持住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也就是说, 孟子认为这些修养其实就是仁德、道义。只有具备了仁义,万物才能“备于我”。由此看来,孟子通过“性善论”塑造出一个重视自身修养、有责任心、心怀天下的大丈夫形象。作为封建社会的“劳心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居仁由义,修养自身又能保持思想独立,从而实现了其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真正做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观点 2:不认可。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就是说人类的本性是相像的,差异在于后天的习染。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也就是说人性本无善恶之分

12、,生即是性,性即是生。事实也是如此,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不管其本性是善是恶,都受到后天的教化的影响。一个人假设承受了良好的教育,接触的都是讲究仁义礼智的仁人,看到的都是惊奇的事物,试问他要如何去行恶?相反,假设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很糟糕的环境中,四周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他又如何知道善?人的本能和天性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善恶,但这种天性和本能并不起打算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七、拓展阅读一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

13、人之性与?”【翻译】告子说道:“但凡有生命和知觉的东西,就有这共性。”孟子听了,问道:“但凡有生命和知觉的东西,就有这共性。这不就是说,一切白的东西都叫做白,是吗?”告子答复道:“是这样的。”孟子又问道:“这样说的话,那白色的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是这样吗?”告子答复道:“是这样的。”于是,孟子又问道:“照你这样说的话,那么狗的本性就如同人的本性了,牛的本性是不是也就如同人的本性呢?”“生之谓性”是告子关于万物本性的生疏,他认为,万物自诞生之时起,一切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性,也就是“生即是性,性即是生”,生和性是一样的。这遭到了孟子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认为,天

14、地万物,虽然有种类一样之物,但却绝无本性一样之物,生和性也是不同的,而告子的“生之谓性”生疏错把人生的一切知觉、爱好都视为性。那么,孟子认为什么才是本性呢?依据孟子的说法,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特征是性,人的良知良能是本性。二“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长也。无假设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公孙丑说:“请问,教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擅长培育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