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688209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 &.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围绕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强区战略,以构筑优势产业链条为核心,以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拓展产业高端,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服务,改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同步飞跃、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建设“适宜人居的工商名城、幸福优美的岭南水乡、四化融合的智慧城区、文明时尚的和谐家园”的五星级南海,制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以创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三着力一推进”示范区为主要目标,全力推进东翼、中枢、西翼“三大片区”的产业建设,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全省战

2、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科技都市型产业、岭南文化休闲旅游 “五大基地”,实施重大项目、自主创新、信息化、品牌和标准化、产业总部、产业人才集聚、产业生态“七大工程”。 (即“357”计划)预计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超过20%、22%,实现三个“显著增加”:先进制造业贡献度显著增加,新兴产业整体规模显著增加,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增加,三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二、建设“中枢两翼,核心带动”三大功能片区按照“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突出“一山两站三湖”战略支点,构建三大功能

3、片区。1.东翼:现代金融、商贸功能区。包括桂城、里水、大沥东部。按照“优化提升”要求,以“泛千灯湖”概念拓宽广东金融高新区范围,充分发挥广东金融高新区(A、B、C、D区)核心功能,辐射佛山一环东线都市型产业带、三山新城、广佛国际商贸城、里水金融后台服务配套区,形成“一区多园”格局,打造“广佛金谷”;借力广州南站,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产业总部、产业孵化园等都市型产业;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扶持提升家电、纺织服装(内衣)。 2.中枢:现代制造、产业智库功能区。全面整合提升南海经济开发区(包括狮山、罗村、丹灶环保工业园、大沥虹岭路以西),以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

4、地为目标,按照“加快崛起”要求,大力发展汽车制造、新型显示、新光源,重点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扶持提升装备制造、金属加工。整合科教资源,打造国家级产业智库城。高起点规划开发博爱湖,建成以公共服务为主体的中枢服务核心区。抓好佛山西站建设,建成辐射珠三角西部地区的高端客运交通枢纽。3.西翼: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功能区。包括西樵、九江、丹灶南部。按照“突围提速”要求,以西樵山为龙头,以锦湖片区为核心,整合周边旅游文化和田园生态资源,重点发展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业,重树岭南名山新形象;抓好丹灶及官窑货场建设、整合提升九江港口功能,加快研究和推进高铁物流和沿江物流联动,打造珠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之一;

5、扶持提升纺织服装。三、打造五大基地(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涌现1家以上产值超500亿元企业。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汽车整车以及发动机、传动系统、汽车电子、车用工程塑料件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完善汽车产业链,建成华南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突出强化自主创新,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级风电、核电设备;做精做专金属加工、医疗器械、塑料、印刷、模具、造纸等专业设备;发展数控机床、智能工程机械。(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五年翻两番,到2015年超过1750亿元。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5个以上省级科研机构(

6、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型显示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平板显示产业,积极推进高世代液晶平板、OLED等新型显示项目,发展新兴背光材料、OLED发光材料、彩色滤光片、驱动元件等关键材料部件,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新光源产业:大力发展MOCVD制造和LED外延、芯片、封装和中高端应用产品,致力打造新光源研发、生产、检测、展示、销售、物流全产业链,建成国内领先的LED产品研发检测中心和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加强孵化器建设,推动以生物工程新药、化学合成新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化;积极引进生物工程和国内外制药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及国际合作,大力引进节能环保科技服

7、务机构,培育发展以环境治理装备关键部件与材料为主的环保制造业,打造国内知名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太阳能光伏材料、高效电池材料等,发展环境生态工程、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再生等绿色材料,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骨干企业,打造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三)全省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到2015年,金属加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三大优势产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新建2个以上国家级、15个以上省级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金属加工业:制定南海铝材行业标准,积极提升建筑、民用铝材产品水平,发展工程、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特种高端工业型材;加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品牌宣传和产品设计

8、开发,推动传统小五金向新型五金、精品五金发展。纺织服装业:以染整制造技术进步、纺织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强化纺织面料龙头地位,发展服装、家纺、工业用纺织品等多元化终端产品,完善产业链;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内衣行业标准,强化产品设计与文化、健康、美学的结合,打造中国内衣创意产业总部基地。智能家电产业:以强化工业设计、促进节能环保为抓手,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家电。(四)珠三角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科技都市型产业基地: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金融业:坚持巩固后台、做强前台思路,大力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现代金融前台机构,不断拓

9、展创投、私募、金融租赁等金融服务新领域,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灵活创新的资本平台,以金融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引进智力密集型金融后援机构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引进金融培训、咨询交流等机构;发展金融硬件设备制造。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发展工业设计、微机电、软件开发、环保技术集成、三网融合与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发展高端知识流程、企业管理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业:创新金融、信息、物流结合业态,发展新型电子交易平台。重点推动高铁物流与沿江物流联动错位发展,丹灶货场建成以集装

10、箱物流为主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官窑货场建成汽车及配套产品专业物流基地,九江建成钢铁加工配送基地。产业总部:以金属加工、内衣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组建总部企业、建设总部载体;集聚发展商贸流通业、信息、展示、公共创新平台,提升传统产业服务功能和发展水平。产业智库城:积极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决策咨询、工业设计、工程研发等中介机构;支持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高校研究生院,推动工业设计、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与成果转让,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与研发成果交易平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及培训,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五)岭南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一批国际级文化旅

11、游主题园区,建设珠三角西部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业: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做强文翰樵山、文康武鸿、南狮龙舟、平洲玉器等文化品牌;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主题园区和中国(广东)历史文化名村;建设5A级西樵山国家级旅游名城、4A级国家旅游景区(中国玉器城);发展高星级酒店,打造珠三角高端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载体,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平台;重点发展广告影视、动漫网游、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都市型农业:根据地缘及文化禀赋精心选择,集约打造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型的农业休闲示范区。万顷洋广佛园艺天地:加快

12、建设万顷洋园艺世界、百合花种植基地、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观光型、体验型都市化农业和现代农业总部基地。万亩桃园农业休闲度假村:整合南国桃园周边特色农业资源,建设千亩桃花基地、水生蔬菜种植基地和南海花卉城;大力推进万亩桃园都市型生态农业品牌建设,打造农业生态休闲基地。岭南农耕文化示范园:结合鱼塘标准化整治,恢复西樵山南桑基鱼塘风貌,挖掘桑基鱼塘生态养殖文化,倾力打造“千顷鱼塘万亩田”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基地,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水产生态基地:打造鱼文化品牌,建成集现代水产养殖、种苗繁育、深加工、物流为一体的水产生态基地。四、实施七大工程(一)重大项目工程以重大项目带动“十二五”超1000亿元产业投资

13、。组建大项目服务团队,着力研究解决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责任制,强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现有50个重大项目见附表)招商建设,筑牢现代产业体系骨架。(二)自主创新工程依托产业智库城,构建多主体、多层次、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选种育苗计划”,重点研究发展新兴产业领域孵化器、加速器。加强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发挥“雄鹰”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实施传统产业重大项目、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推广计划,提升主要行业工程研发、产品设计开发、检测认证水平。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室、博士后流动站,争创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各级工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

14、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工作制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建设知识产权投融资环境与服务支撑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打造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试验区。(三)智慧产业工程实施“电子政府计划”,实现行政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着力解决数字化改造过程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加深传统产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企业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数字化、智能化。以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力推现代物流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内容和文化创意等数字创新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云计算中心及

15、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使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积极扶持本地信息化企业发展,实施“雄鹰信息化计划”,首先推动一批雄鹰企业成为信息化示范企业。(四)品牌和标准化工程鼓励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名牌企业数据库,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金融、制造、流通、文化旅游、农业著名品牌,打造南海品牌产业群。引导企业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以协会为纽带建立行业技术标准联盟,组织优势行业实施全行业标准化生产,主导制定若干高于国家标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五)产业总部工程依托金属加工、内衣等优势产业,推动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总部载体建设。加强总部载体办公用地保障,将其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探索利用工业用地建设总部载体。完善配套设施,出台引导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生产企业(非制造业务)等将管理、物流、销售业务迁入总部载体。(六)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实施人才集聚“568计划”,即未来5年内吸引60个优秀创业团队或领军人才、800个高级人才在我区进行成果转化或创办科技企业。建设高素质人才创业载体,出台有竞争力的风险创业、生活补贴等政策,从学术交流、人才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切实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