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687684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社会性的发展和培养【目的要求】主要探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并在社会的人以及人格的毕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有关概念及理论,并就如何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性发展进行讨论。【重点与难点】1、社会性的概念及其与人格毕生发展的关系2、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理论2、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同一性发展在毕生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如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讲授内容】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概述一、 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二、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一) 亲子依恋(二) 同伴关系(三) 父亲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四) 人格的发展(五)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三、 社会性发展的经典理论第二节、

2、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 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关情况(一) 学生的同伴关系(二) 社会接受和拒绝(三) 遵从同伴群体二、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一) 规律性(二) 全面性(三) 协调性三、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措施(一) 开设相关讲座(二) 训练社会技能讨论与应用1、什么是人格毕生发展2、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3、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4、人格毕生发展的理论5、人格毕生发展的过程6、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学过程】内容引入:(通过活动引入本章讲授内容,讲解篇幅依据需要删减)狼孩卡玛拉的故事【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事前人们常见到一

3、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两名“狼孩”像印度“狼孩”这种野兽抚育人类幼童的事例绝不止一件。1875年时,瑞典著名的生物学家林耐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抚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

4、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牧师辛格夫妇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

5、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

6、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从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受到后到成长环境的影响。】狼孩或者兽孩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u 人的心智、技能、言语甚至人格,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形成。而个体的发展也同样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基础才得以进行。u 个体若脱离了社会环境,特别是在个体发展的早期若没有适当的社会环境刺激,就可能无法获得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甚至无法走完正常的生命历程。u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内容。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诠释u 社会性发

7、展(social development):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没有统一的定义,仅限于对研究内容和对象的描述。u 一些定义:(1)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认知与智能的发展,也表现在社会行为的发展。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叫“社会化”,又称社会性发展。(2)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3)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里联系以及个体人格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他人的心理联系,发展自己的人格。u 主要特点:(1)几乎从个体出生就开始,一直持续终生;一些重要

8、的社会性发展层面主要是在个体成年之前发生的,其中婴幼儿期、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2)社会性发展受到来自于家庭、同伴群体、以及重要他人等重要的社会力量的影响。社会性发展水平与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密切相关,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学校生活和社会成熟有重要的影响。u 主要内容:(1)“社会性发展”包括的内容:同伴关系、依恋、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主要是自尊和自信)、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技能、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适应能力。(2)“社会性发展”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社会群体提供既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另一方面,个体通过学习,使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被整合到这些既定的

9、社会规范和价值之下,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内部观念的过程称为“内化”;依据一定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个体的品质的过程称为“外化”。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一) 亲子依恋u 依恋 是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研究表明,亲子依恋是儿童成长与探索世界的基础,婴儿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依恋方式对儿童的个人发展有长期的影响。补充:依恋理论的创立和早期研究 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如习性学家洛伦兹(Lorenz)对印刻现象的发现和观察。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鲍尔比(John Bowlby,1907-199

10、0)及同事做出。 鲍尔比把儿童对母亲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即从出生到3个月:婴儿出生后逐步形成和母亲的社会交往关系,开始是用发声、微笑、动作等表示这种关系,约两个月以后,由于母亲的照料和抚爱,儿童逐渐形成对母亲的依恋。约从3个月到6个月:这时,婴儿的依恋反应(如微笑)开始明显地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人,这时母亲常常成为最主要的依恋对象。约从6个月到3岁:婴儿6个月以后就逐渐表现出对依恋对象深切的爱感。例如,当母亲离开的时候,就表示烦燥,甚至哭闹起来。再继续下去,就会对生人表示警惕,开始“认生”了。约从3岁到童年期末:这时,儿童对母亲不只是单纯的依恋,而且对母亲的感情有所理解,表现出体贴的心情

11、。这样,从单纯的依恋关系发展成为合作的伙伴关系。到了青年期,虽然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前途,但在一定场合仍然要寻求母亲的关怀和爱抚。 关于依恋的解释,鲍尔比倾向于本能决定论,认为动物和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逃避恐惧和危险,天生地需要对母亲的依恋。而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理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为爱感的后天强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弗洛伊德则用性欲的观点来解释亲子的依恋关系,提出“恋母情结”(即儿子依恋母亲)或“恋父情结”(即女儿依恋父亲),这些观点,早已受到很多心理学家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某些心理学家的怀疑或反对。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

12、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是社会性存在;人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对幼猴的一系列实验(Harlow & Harlow, 1969)表明,依恋并不是对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在这些实验中,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被与母猴分离。然后,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什么因素决定着幼猴会依附哪个玩具母猴毛巾布的柔软触感、或食物的获取。实验结果表明,

13、幼猴会依附于软布做的玩具母猴,而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并且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动。显然,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不过,毫无生机的玩具不足以替代真实的母猴。在成长过程中隔绝于其它猴子的幼猴在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当遇到其它猴子时,它们或者非常恐惧于其它猴子、或者无缘无故地攻击其它猴子。在隔离状态中长大的母猴经常会忽视或虐待自己的幼猴。这种反常行为被认为显示出:进一步的社会性成长依赖于与母亲的纽带。 依恋理论使人们不仅越来越关注做为心理过程的依恋,它还引发对儿童成长的全新理解。弗洛伊德理论认为随着力比多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有依恋如果未能被有

14、效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而依恋理论则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打破旧有的依恋,而是(1)学会在已经建立的依恋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2)增加新的依恋,而这并不一定要求与旧有依恋决裂,新依恋也不一定要替代旧依恋。u 依恋的影响因素(1)激素对依恋的影响:布雷泽顿的研究表明,母亲对自己孩子的依恋不是瞬间发生的:生理层面的依恋形成受怀孕期的激素控制,伴随着目前的高唤醒水平、焦虑等情绪。分娩前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孕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水平上升,引发产前出现母性行为。母亲怀孕时对婴儿的兴趣会迅速增加,快速形成依恋。由此产生的高唤醒、焦虑等有助于其担当母亲的角色。心理层面的

15、依恋发展比较缓慢,是产后随着母子之间的持续接触,由婴儿的样子、声音、体味等强化形成。(2)印刻现象:人类身上同样存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定要第一时间抱在母亲怀中,进行抚触、哺乳。(3)长期分离:鲍尔比的研究表明,母婴分离会严重阻碍婴儿对环境改变的适应。长期分离会从心理和生理层面影响婴儿的发展和健康。甚至会导致心理发展迟滞。情感依附性抑郁。(4)短期分离:日托会不会影响依恋?存在争论。但不会造成持续影响。补充:斯图尔特(Stewart,1993)对于优质日托的总结n 日托中心要舒适和安全n 67岁儿童至少需要1个看护人(3岁以下儿童需要更多的看护人)n 儿童应该可以自由选择有明显教益的活动n 儿童要学习解决社会问题的技巧n 看护者应当对儿童的需要有反应,并积极地参加他们的活动n 看护者不要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限制n 看护者应当有足够的灵活性去认识不同儿童的特殊需要u 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研究婴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间舒适的实验室内;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母亲,后与婴儿进行交流;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陌生人返回;母亲再次返回。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 。划分出三种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型;反抗型或矛盾型;回避型(1)安全依恋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