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685610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丽《马说》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九年级教学形式班级教 师景丽单 位新乡市第十二中学课题名称马说学情分析分析要点:“说”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通过谈马,论马为了说明什么道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

2、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这篇课文,我们准备采用朗读(美读)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解读,以读促悟,以读悟情。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第一关卡首先要做到读准,准就是不读错音,不添字、漏字。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相信这一关卡对你们来说不难,先请三个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一人一段,三位同学读准了,接下来请全班一起把文章齐读一遍;3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得学会翻译,把古文翻译为现代文,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这里就不多花时间让同学们翻译了,老师就讲讲一些重要的词句,首先课下的注释一定要过关,接下来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拿起笔

3、,边听边记录。教学目标分析要点:马说表面上是写马,我们不禁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愤慨不已,为它残遭埋没而扼腕叹惜。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就是对人才的同情,面对食马者的愤懑,就是对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愤懑,对伯乐不常有的惋惜,就是对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的呼唤。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全文总结全文总结: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

4、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韩愈的马说,请大家翻开课本212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马说(板书),“说”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过哪些类

5、似的文章?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通过谈马,论马为了说明什么道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准备采用朗读(美读)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解读,以读促悟,以读悟情。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

6、的时候传达出来,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第一关卡首先要做到读准,准就是不读错音,不添字、漏字。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相信这一关卡对你们来说不难,先请三个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一人一段,三位同学读准了,接下来请全班一起把文章齐读一遍 读准这一关卡我们轻松的攻下来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关,读顺,就是顺畅,就是要注意节奏,停顿,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划分节奏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待会请几个同学来试试请三位同学放手试试。老师巩固。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再指导再读这一关卡有点波折地攻下来了,但拜伦告诉我们“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道路”,前面的路上有荆棘,也许这一路的风景才更美好,更吸引

7、人。所以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布着荆棘的第三关卡。要真正地朗读好一片文章达到“美读”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语气,语调,要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表达情感,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情感,让我们蓄势待发,进入第三关卡。首先我们进入译读环节,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得学会翻译,把古文翻译为现代文,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这里就不多花时间让同学们翻译了,老师就讲讲一些重要的词句,首先课下的注释一定要过关,接下来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拿起笔,边听边记录。【奴隶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其真无马也】其:难道,表示反问。【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马之千里者】

8、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灵活,我们学过“之”的很多种用法,在这里,“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意味。【不以千里称也】以:注释里没讲清楚,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还有四个没有注释的词,老师告诉你:【故虽有名马】虽:即使【是马也】是:这,这个。“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的时候多。【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问代词。出示练习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翻译,讲解课文当中的省略句。(人)策之不以其道 (人)食之不能尽其材(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请三位学生用替换法和填字组词法,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翻译出来。生翻译他们翻译

9、得相当准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疑问,没有我们就进入下一环节通过翻译文章,我们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也明白了千里马与食马者、伯乐之间的关系,那作者对于“马”有什么样的情感,我们通过把握文章句子的语气,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深入文章的主题思想。 首先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穿插伯乐相马的故事,那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而是遇到食马者又是怎么样的呢?文章中那些字词句可以体现呢(抓住文章的11个不字,强烈的否定语气。表达了千里马遇不上伯乐,在食马者的饲养下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的不平和愤慨。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语气指导(惋惜的语

10、气)那为什么千里马在食马者的饲养下会有这样悲惨的命运呢(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道其能千里而食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不平的语气)(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直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要读得铿锵有力,气势磅礴。)食马者不懂马,可悲的是食马者本身不承认自己不懂马,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是食马者连这点都没有了,他不是承认自身不懂马、不识马,而是把原因归结于马的身上,感慨曰“天下无马”,千里马就在他面前,他不识千里马,反而感慨“天下无马”,这是何等的无知、何等的狂妄。这句话体现了食马者瞧不起、鄙视千里马,要读

11、书食马者无知、狂妄、专横的语气(变音的指导)食马者瞧不起、鄙视马,其实食马者本身才受到别人的鄙视,食马者认为“天下无马”,如果伯乐听到这句话,伯乐是怎么认为的呢?作者是怎么认为的呢?结尾一声长叹,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议论只用一设问,然而一针见血。真正没有的是千里马吗?真正没有的是一双识得千里马的慧眼呀!指斥愚妄的食马者强不知以为知,竟大声叫嚣“天下无马”的愚昧可笑的丑态,真是淋漓尽致,大快人心哪。读时速度要稍快一点,感情要越来越激越、强烈。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对千里马是同情的,对食马者是鄙视的,而对伯乐不常有也表示惋惜,所以整片文章的基调应该是悲愤的。(有欢、庄重、悲

12、愤|)学生读(背诵指导)首先想一下课文共3 段 ,这是它的3个层次。 第 1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 摆现象;第3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 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 点实质 ,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 这样还不够, 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 马说 中有 11个“不” 字, 那么就要抓住这 11个“ 不”字来背课文。 第1 段的两个“ 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由于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 第 2段有5 个 “不 ”字, 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 所以千里马就“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

13、可得”, 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 最后一段有4个“ 不 ”字, 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 食马者是那样的不懂得辨别千里马, 因此作者很感愤慨 。抓住“ 不” 字来背课文 ,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 开始背课文。学生开始读背师 好 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学生开始自由默背师 好 现在试一下学生开始齐背大多数同学已经会背诵了,不会的同学还需要课后继续努力。马说表面上是写马,我们不禁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愤慨不已,为它残遭埋没而扼腕叹惜。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背景介绍: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

14、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现实中的韩愈是个人才不?是个人才。【结合第一课时关于韩愈生平的介绍,师生一同回顾】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韩愈为京兆

15、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他曾经广收门徒。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你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就是对人才的同情,面对食马者的愤懑,就是对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愤懑,对伯乐不常有的惋惜,就是对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的呼唤。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全文总结全文总结: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