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维持课堂秩序.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6789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维持课堂秩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怎样维持课堂秩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怎样维持课堂秩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维持课堂秩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维持课堂秩序.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维持课堂秩序的技巧(一)规则和程序的制订和遵守秩序本身就意味着对规则的遵守,因此制订合理规则并予以遵守是维持秩序的根本。这里的规则除了指那些确定的所期望和所禁止的行为(如“下课后应及时做好下堂课的课前准备”“不要带玩具和零食到学校”)外,还包括一些程序,即完成常规课堂活动的具体方法,如如何上交和分发每天的家庭作业,如何领取和退还实验仪器和设备等。现结合一些心理学观点和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实际情况对规则和程序的制订和执行策略进行总结。1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埃弗森(Evertson)指出,教师的期望既来自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来自于书本或在别人课堂所观察到的有效的课堂程序。期望具有多样性和情境性。教师应

2、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情境设置不同的期望。如在教师呈现信息或选取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期望学生在保持安静的同时仔细倾听并积极思考;在进行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时,教师则希望学生能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2把期望转化为学生认可并愿意履行的规则和程序教师的期望若仅仅是以书面条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不可能真正转变为他们的行为。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会越来越习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教师制订的这些规则和程序,直至最后演变为抗拒和不服从。这里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如何使人信服的策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1)从友善开始。教师制订课堂规则和程序并非为了控制和约束学生的行为

3、,更不是为了向学生炫耀自己的权力。规则的制订和执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长。因此在制订和宣布这些规则时,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且不失幽默,甚至在处理问题行为时也应该和颜悦色。(2)让对方说“是”。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的意义,并要对规则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3)如果你错了,迅速地承认。教师在制订规则时难免犯主观性的错误。一旦发现规范或程序失去了本来意义或不再起作用时,应对学生作出解释并及时修改。值得一提的是,向学生承认错误丝毫不会有损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反而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4)让对方多说

4、话。鼓励学生参与到制订、修改甚至是废除规则的讨论当中,充分发表自己对规则的看法,促使其对这些规则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履行规则的责任感。(5)从对方的观点考虑,同情对方的意愿。用“换位”的思想来考虑问题,从学生客观实际出发的规范能让人觉得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6)激发更高尚的动机。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了解当别人发言时自己安静地倾听是一种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自己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是一种有责任感的表现,那么学生会更加愿意为此而作出努力。(7)抛出一项挑战。竞争机制不仅可以运用于学习,也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管理中。开展个人之间、小组之间在遵守课堂秩序方面的竞争是小学

5、教师的常用策略,而让中学生关注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开展自我竞争则更有效。同时挑战不仅意味着竞争,也意味着对困难的克服和全新的尝试与体验。只要教师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挑战,就能使其很好地遵守课堂秩序。下面的这个案例综合地反映了教师对上述这些策略的运用。这是一堂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室里一下来了十几位老师,顿时让这间本来就不大的教室显得更加拥挤。上课了,教室里依然沸沸扬扬,学生们不住地打量、议论着这些陌生人,显得异常兴奋。为了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老师在上课前问了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看,教室里一下来了这么多新老师听你们上课,你们紧不紧张啊?”学生们都没想到

6、老师会提这么一个问题,一些人点头,一些人摇头,还有一些学生面面相觑,不置可否。老师在观察了学生的反应后,说:“孩子们,对不起,老师不该这么问。其实大家不是紧张,而是高兴,因为有这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对吗?”学生们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对!”于是老师又说:“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我们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们呢?”“是!”又是一声响亮的回答,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端正坐好,全神贯注地开始听老师上课。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过把学生从分散注意力的“干扰”中“拉回”课堂的经历,在上公开课(或有外人听课)时,这种现象更是经常发生。每到此时学生可能会因为过于紧张而发挥失常,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或过

7、度活跃,教师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控制教学进程。这位教师在上课前及时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她有意识地把“有新老师听课”这一问题暴露给学生,即向学生抛出一个挑战。但她不该问学生是否紧张,这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消极的暗示,不但没有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反而使课堂秩序发生混乱。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教师及时地修正了错误,将消极暗示转变为积极暗示(把“紧张”改成“高兴”),得到学生一致肯定的回答。通过要向老师们“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的激励,学生受到更大的鼓舞,课堂气氛变得十分融洽,为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教师对规定一定要执行。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某学校的一位教师在谈到她的

8、课堂管理经验时说:“我对学生所做的事情是,在上课第一天就订下规定。关键在于一致性。我是个不想管太多的人,但我觉得我必须提供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很多人要我不要自找麻烦,但如果我让小事情发生,它可能会变成大麻烦;如果我不管学生违反规则,它也可能衍生成为大问题。如果你想要订一套规则,却不去执行,那么就不要订规则。我必须自行摸索这些事,过程可说十分辛苦。很多人愿意跟你分享经验,但管理教室秩序常得自己去做。”她的经验应该对我们很有启发。(二)恰当运用强化和奖励斯金纳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强化指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通过给予或消除刺激(包括愉快和不愉

9、快两种),促使学生产生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奖励是教师最常用的强化方式。依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对某种行为的奖励力度越大,就越能促进其产生和定型。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时常会发现,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奖励往往无法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奖励对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变性,仅仅凭借主观的臆断进行赏罚。(1)强化必须及时且具体。对于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师应立即予以反馈,不要拖延,更不可以忽略;在进行表扬或物质奖励时应对正确的行为予以说明,不要泛泛而谈,不要用一些诸如“不错”“很好”等含混不清的词语,而应明确告诉学生“你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做

10、完作业后能保持安静做自己的事情,老师为你感到高兴”。(2)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强化方式。不同的学生对奖励的认知和需要是不同的,对一些学生来讲,口头表扬、微笑或适宜的身体接触也许比物质奖励更有效。为此,亨特(Hunter)于1990年指出,在和较高年级的学生打交道时,表扬应该集中在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上,而不要只强调这是教师赞许的行为,因为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并不关心是否会得到教师的赞许,甚至在逆反心理作用下希望能激怒教师。所以,对一些较高年级学生的表扬可以私下进行,不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声地讲出来。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往往都要涉及一部分课堂作业以检验教学效果和

11、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设计中也应对这一环节予以考虑。首先应当明确,课堂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那些仅仅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甚至是作为惩罚手段的作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达不到维持秩序和惩戒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应首先考虑到底要给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认知要求。 其次,课堂作业难度过高或过低都极有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其难度应介于二者之间,即最近发展区,作业既没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状态,学生要“跳起来摘桃子”,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同伴的合作掌握

12、和巩固知识,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也许教师会发现,用课堂活动代替课堂作业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但会使课堂秩序的维持更具风险。下面,请阅读这样一个案例。今天,老师要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年、月、日的计算”。在学生已经明确了年、月、日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区分大小月后,老师教大家用顺口溜和儿歌的方法记忆大小月,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行练习。练习完毕,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同学们,我们班的张老师今天生病住院了,我们要去医院看望她。老师手里有两个篮子和一些苹果(其实是一些苹果形状的卡片),每个苹果代表一个月份。现在我就请一些同学帮我把这些苹果按大小月分类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老师

13、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高地举起了手,课堂气氛一下变得十分活跃。老师走到学生当中,开始随意发放苹果卡片。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从如何对大小月分类转移到自己是否能得到卡片的问题上,看着老师手中的卡片越来越少,没被选中的学生非常着急,举手时全都站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老师!老师!”“我来,我来!”一些学生开始抱怨老师偏心,在老师附近的学生早已把她团团围住,苦苦央求,让她十分犯难,只好赶快发完了事。这时课堂秩序已变得十分混乱。在活动中能否被教师选中,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意味着参与活动本身,更意味着能够获得一种殊荣。然而,为保证课程进度或出于思维定式,教师总是随意或习惯性地对参与者进行选择。不公正的选拔方式不仅会破坏课堂秩序,同时还可能危及师生关系,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公平竞争应当成为课堂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试想,如果该教师在游戏前利用刚学的歌谣进行一场比赛,看谁能记得又快、又好、又巧,并以参加游戏作为对优胜者的奖励,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使课程在一种有趣且有序的状态下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