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修辞复习.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67616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修辞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修辞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修辞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修辞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修辞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修辞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修辞复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修辞复习(二) (2007-07-12 16:04:43)转载分类: 学习指导及试题 一、修辞分类修辞分为两类:1,词、句的锤炼,主要指准确精当地运用词语和句式。 2,修辞格的运用,即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准确深入。 这两种修辞方式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可以互相交融或同时使用的。二、词句锤炼1,词(字)的锤炼 1动词:动词用得好,可以准确、生动、深刻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的状态,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还可以化静为动、动静相衬,使描述栩栩如生,使读者感同身受,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形容词:形容词用的好,能够准确地描摹事物的状态、形状、色彩

2、等等,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性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还可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虚词:虚词用的好,不仅能够准确表现事物的状态、性质,使表达更为严密,而且能够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如“隔叶黄鹂空好音。”2,句式选择 1一般句式: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 2倒装句式:主谓到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目的是强调突出。 3否定句式: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语气较强。 4反问句式:反问句、反问加否定句。表达语气强烈。 5排比句式: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组成,可以从多方面描述事物或表达情感、阐述道理,具有增强语势的作用。 6长句短句:长句是修饰

3、或限制语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表达意思严密准确,适用于定义说明、阐发道理、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感;短句是修饰语少、结构简单、文字简洁的句子,适于描写紧张情景、表达激动的情绪和强烈的感情。 7整句散句:整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包括短语)构成的语句或片段,反之就是散句。整句能够从多方面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加强语势和音韵节奏感。一般来说,整句与散句要相结合,使表达充分、语言更活泼。 8对偶句式:对偶句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或相反的一对句子。我们需要理解的主要是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两句内容相关或相近。如:明月松间照,情泉石上流。 反对:两句关系同对比。

4、如:横眉冷对千夫指,附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两句内容前后相承。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语言得体 语言分为两大类,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口头语体包括谈话、演讲、辩论语体,书面语体包括公文、科技、文艺、议论等语体,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切合特定的语体。 语言要得体,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要求: 1辩清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语义轻重和详细概括等等。 2区别语体,准确用词造句。 3适应具体场合。 4切合读者或听众对象。说明字句的锤炼,同样重在理解和运用-能够准确地分析其作用,并且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之中,而不必去抠概念术语,这一点必须明白(知识修辞格的复习,已经有专文简说).常用修辞手法(总复习之

5、三) (2009-05-16 09:44:43)转载标签: 杂谈教育 分类:复习资料常见的修辞方法有8种: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运用拟人,可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

6、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8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一

7、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

8、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

9、、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_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_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_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_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_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_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_四、按要求写句子。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改为比喻句)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_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_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_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_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

10、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 _(改为拟人句)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一会儿跑来了;一会儿。(排比句)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_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_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两种。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11、。()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六、把下列句子改写成拟人句1、溪水哗哗地向前流去.2、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3、鲜花盛开。常用修辞手法(总复习之三) (2009-05-16 09:44:43)转载标签: 杂谈教育 分类:复习资料常见的修辞方法有8种: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运用拟人,可使事物色彩鲜明,描

12、写生动,蕴含丰富。 3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8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