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67561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冰是何异于 等几个句式的特点。4、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 的影响。教学重点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3、了解“或或冰直耳时是也海是何异于” 等几个句式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 响。教学过程一、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二、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寡人之于国也

2、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二早。“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 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 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 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 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 以招贤者”

3、,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 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 廷,将何以利吾国? ”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 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 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 ”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 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 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

4、交谈的过程中,孟子 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 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三、学生浏览、把握背景。四、熟读课文放录音学生听读1.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2.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养生丧(s d n 9)死 不可胜(s h仓nng)序之教饿孳(p i ao )龟玉毁于犊(d u)i)之义数(s h u)罟不入污(wii)池d ng)者鸡豚(t 6ng)狗彘之畜(xfi)u)(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河内凶(荒年)曳(拖着)兵胜(尽)食庠序(学校)斧斤(砍伐树木)饿孳(死人)狗彘(母狗

5、)|)食 庠(x i d 中孝悌(d然而不王(w数罟(9谷(稻谷)不可孝悌(孝顺父母)渣(浊水不流)池王无罪岁(年岁)鸡豚(养猪)涂(通“途”,道|)食 庠(x i d 中孝悌(d然而不王(w数罟(9谷(稻谷)不可孝悌(孝顺父母)渣(浊水不流)池王无罪岁(年岁)鸡豚(养猪)涂(通“途”,道A. 勿夺(抢夺)其时移粟(泛指谷物)路)有饿孳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4. 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5.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五、小结六、作业思考1、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