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新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673325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妻书(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与妻书(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与妻书(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妻书(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妻书(新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妻书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本中“吾至爱汝”与“勇于就死”的和谐统一。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一、 新课导入 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1、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2、为什么裴多菲认为自由比爱情和生命更重要呢?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一曲爱的壮歌,来诠释了裴多菲在这首诗里寄予的思想。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女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表死别之意);恐汝不察吾

2、衷2、女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男同学找出集中体现“吾衷”的句子。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3、课文是怎样表现“吾至爱汝”的?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句,并说说感动的理由。(学生自找,朗读交流,教师点拨)(1)回忆往事 追忆生死之论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林觉民为什么说让妻子死在自己前面?)这一句看似无情的话,实则饱含了作者对妻子的满腔爱意,一对相爱之人,面临着生离死别这一人间残酷的事实时,死者死即死矣,

3、再无知觉了,而留给生者的却是无穷无尽的伤痛以及怀抱着孤独度过的无数个凄冷的不眠之夜。表现了林觉民对妻子的关怀备至。 (再次齐声朗读体会)回忆新婚燕尔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在这封绝笔信里,怎么会出现这种花前月下的场景呢?)(教师范读)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温馨而又浪漫的画面,然而这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却出现在烈士的绝命书里,是否协调呢?本身就是对妻子的爱;正是林觉民对这种浪漫温馨的场景的追忆,往事历历,如在眼前,恍然如昨。这种情景在林觉民心里早已是

4、刻骨铭心,在生死离别的时候,依然没有忘却和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这种强烈的反差,更能看出烈士对爱妻的不舍之情。 忆远行之事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为什么不能启口?)不想让自己的妻子过早的伤心,再加之有身孕,害怕妻子不能承受这么大的痛苦。 隐忍着这样的痛苦,只好日日呼酒买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深爱意和无所不至的关怀。(再次朗读体会)(2)表三愿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

5、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提问:作为一个革命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有”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是用来安慰妻子,说明自己死后(将来)还会陪伴妻子,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怀备至。(再次朗读体会)(过去)对妻子关怀备至;(现在)面对死亡之时对妻子的不舍;死后(将来)对妻子的依恋;总结: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林觉民对妻子都是一往情深,生死以之。4、既然“吾至爱汝”,为什么又“勇于就死”了呢?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分析: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因果关系。因此二者是不矛盾的。既然不矛盾,那么为什么“

6、爱汝”能使我“勇于就死”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内因和外因的。那么促成林觉民勇于就死的外部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能表现当时社会环境的句子。(1)时代背景: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现实: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国家危在旦夕;人民生命得不到保障;这样的社会现实,没有生命的保障,还有爱情可言么?国家的

7、灭亡,作为奴隶,国民还有爱情可言么?即使有,爱情会长久么?社会、国家最缺少什么?人民最缺少什么?(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如果林觉民无动于衷的话,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吾眼睁睁看汝死,或汝眼睁睁看吾死。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则较死为苦也。因此林觉民为了爱情,为了争取幸福,就会为心爱的人去抛头颅洒热血,这就是自由的价值。当然,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勇于牺牲自己,有的人可能会选择苟且偷生,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卖国求荣。这就和每个人的思想觉悟有莫大的关系。那么又是什么内因促使林觉民勇于就死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林觉民,要知人论世。(2)个人追求:(知人论世)

8、林觉民:1900年,13岁,参加童子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1901年,14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7年,20岁,入庆应大学文科, 攻读哲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开始接受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博爱思想。1911年,24岁,脑海已经堆满了“民主、自由、博爱”的思想,并参与广州起义。独白:林觉民参加童子试的时候,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少年不望万户侯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思想。在14岁的时候,开始接受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博爱思想,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自由。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林觉民思想的句子。语云

9、: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请同学们讨论:林觉民思想的伟大高尚之处在哪里?总结: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但林觉民的思想远远高于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爱人。“老吾老,幼吾幼”和林觉民牺牲自己,甚至牺牲妻子的生命和福利的对比:他不但牺牲自己,还牺牲妻子的福利,来成就天下人的幸福,来为天下人谋求永远的幸福。和鲁迅笔下的看客比较:和现实对比: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只顾追求金钱,追求个人利益,甚至牺牲集体、国家的利益来满足个人的欲望;有多少人还能够像林觉民

10、一样,牺牲自我,甚至妻子家庭的利益,为国家民族谋福利呢。林觉民的伟大高尚之处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牺牲自我福利的伟大的人生价值。全篇总结:整篇文章贯穿全文的是一个“爱”字,既有对妻子生死不渝的爱恋,更有对国家,人民的博大胸怀。但文中林觉民并没有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上提升感情达到大爱。即使是倾诉甘心为国捐躯之时,仍念念于对妻子的缠绵。这样由小爱上升为大爱,把小家庭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 没有民族、国家的独立,哪有小家的幸福。在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中升腾起一股浩然正气。因此,本文给我们展现了革命者的幸福观和人生观。5、请你谈谈对林觉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挚爱妻子的好丈夫!忠诚革命的大英雄!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钟叔河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